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一个连失败都会被赞美的孩子,又怎会害怕失败?

一个连失败都会被赞美的孩子,又怎会害怕失败?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4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几天在教室里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有一个4岁的孩子抢他同伴的玩具时,把对方打哭了。每天都要处理太多类似的事情,本来没什么稀奇的,可孩子的态度让我非常吃惊。

开始,如往常一样,我先和孩子聊感受,说,“你看,刚刚你打了他,现在他哭了,很疼很难过。如果你想要玩具可以和你的伙伴说,而不是直接抢。如果别人这样打你,你也会难受吧。”

这时,小男孩突然说,“我喜欢别人打我。我喜欢别人讨厌我。”

当时我听了非常诧异,怕是听错了,就又重复了一遍,“我们都喜欢有好朋友一起玩,对吧?”

可是,他再一次打断了我,“我喜欢别人讨厌我!”

老实说这样的反应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只好追问一句,“那你喜欢自己吗?”

他声嘶力竭地吼道,“我不喜欢自己!”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让我感觉跟孩子最失败的一次交流。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把孩子的话太过当真,比如那句亘古不变的“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因为以他们目前储备的知识、经验和表达的能力,很多时候还无法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感受,更没法精准地组织好语言对外倾诉。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并非轻易、随便地说出“我讨厌自己”这样的话,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绪和经历,确实值得深挖,但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好奇和探索的时候,他对自己,又有多少了解,而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一个连失败都会被赞美的孩子,又怎会害怕失败?

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的?

确实,这个话题听上去离我们又熟悉又陌生,认识“自己”还用学?难道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晰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大人都常有“没活明白”的时候,更不要提孩子了。美国的研究就发现,在孩童阶段,他们认识“自己”需要经历五个阶段,简单了解它,便能重新来看待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否客观和现实。

1第一阶段(出生-2个月左右)“迷惑期”

他们还无法明白镜子里的那个宝宝就是他们自己,他们会认为,那里面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延伸。我曾经看到2个月大的宝宝在镜子前不停地用手敲打镜子,试图突破边界。很多猫猫狗狗也有一样的行为,他们会不停地用爪子抓镜子,试图突破它。

2第二阶段(2个月-1岁半左右)“情境期”

这时候的宝宝能够明白镜子反射的图像是由自己的动作引起的,但他们会认为,镜子里面是有另外一个人在模仿自己,他们还发现不了其实那就是他们自己,真的,你怎么说他都不明白。

3第三阶段(1岁半-3岁左右)“即刻认知期”

这时候宝宝已经可以明白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但是如果你给他放一段录像,里面录制的是他1岁生日的场景,他却不会认为那个饭吃得哪里都是的“邋遢小孩”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曾经我给班上3岁左右的孩子看他1岁左右的照片,他的反应是:“我也有这件衣服!” 但是如果我给他看他前几天才拍的照片,他就会很明确地告诉我,“这是我在玩水。” 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只停留在当下,无法辨识以前的自己。

4第四阶段(3-4岁)“第一视角的自我认知”

3岁之后,孩子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可以跨越不同的时间维度。比如他们看电影能看明白电影主人公的幼年,中年,老年。虽然装扮和形象不同,但还是同一个人。但唯一的缺陷是孩子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他会认为自己心中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

我曾经就经历了4岁班上比较尴尬的一幕,孩子A要过生日,对孩子B说,“你是我的好朋友,你来我的生日派对吧!” 而B却对他不理不睬,还说,“我不是你的好朋友!”气得孩子A到我这里告状,我告诉他,“你可以邀请他,他可以选择来不来,没事儿,我愿意来,你也可以邀请一些别的好朋友!”

可他听完还是一脸失望地看着我。其实我也知道这时候的他是很难被说服的,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是在以自己的视角来判断对方是不是朋友,在他的眼里,只要我觉得你是我的好朋友,你就必须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有点霸道总裁的逻辑。

其实这恰恰就是该年龄段孩子认识“自己”的方式——一切以“自己”的视角来决定,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这整件事情。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小男孩,他可能自己平日里就习惯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自然就会想当然认为所有人和他一样,于是一旦感觉自己处于下风,马上“先下手为强”。

第五阶段(4岁以上)“多视角的自我认知”

4岁之后,便出现了相对完整的自我认知。孩子们开始明白每个人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或者看法不一定和别人的一样。当然这种认知还分为“内在认知”和“外在认知”。

“内在认知”,指的是孩子独自发现自己身上的特质。比如一个孩子比较害羞,他在小组活动发言的时候,就会感到肚子不太舒服或者特别紧张,于是他就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

“外在认知”,指的是孩子通过周围的环境或者社会性信号,来判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小孩A在靠小孩B太近的时候,小孩B皱了一下眉头,小孩A很主动地说了一声“对不起”并且退后了一点。这就表明,小孩B能从别人的肢体信号中判断,别人不太喜欢自己靠得太近,并且修正了自己的行为,来调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最终“进化”到完美的第五阶段固然不错,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整个的发展过程其实并非那么顺利。比如,在孩子大约18个月时,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态度,这种态度会慢慢地衍生到未来他对于别人的认知判断,并且在理解他人对自己态度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积极。

可如果事实是相反的,即此时对于自己的认识就很“负面”,那么他以后就更可能会比较负面地去判断他人,同时也更容易认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负面的。

参考文献

Rochat, P. (2003).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2(4), 717-731.

Robins, R. W., & Beer, J. S. (2001). Positive illusions about the self: short-term benefits and long-term cos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2), 340.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