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生活护理 > 宝宝不爱吃饭?那是你没这样做!

宝宝不爱吃饭?那是你没这样做!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7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过来,再吃一口就好”、”把饭给我吃光光“。

一到吃饭时间,想必很多家长就开始头痛,各种斗智斗法、各种追着喂,深怕孩子吃不够,一餐吃下来就像打仗,大人生气小孩哭。

这样的场景,恐怕很多家长都不陌生,甚至天天在家里上演。

我们的教养原则是光盘行动?

熊孩子到底能不能愉快地吃个饭?今天米粒妈放个大招,讲讲这么多年,我跟米粒在吃饭问题上的经(jiao)验(xun)。

有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家长会要求孩子把餐盘里面的食物吃光光。而家长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

要养成好好吃饭的规矩,不要浪费食物

孩子一定没吃饱,营养就是要丰富,应该要多吃一点

孩子正在成长,就是要多吃一点

这三个原因,乍看之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好好研究这跟家里餐桌上战况的关系,就会发现很多迷思:

“好好吃饭”包含很多项目

在幼儿早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里,”好好吃饭”(饮食能力)的养成其实包括很多:孩子自我进食能力、能不能自给吃饭、孩子的进食品质、有没有吃得越来越好、专心吃饭的时间、孩子进食环境的适应状况、能不能在固定的餐椅餐桌吃饭······

这跟家长常常把”吃完饭才叫好好吃饭”,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家长常会要求孩子吃得太多

根据美国儿科杂志的研究显示,有超过1/3的家长会在孩子表示吃饱后,仍要求他们再多吃一点。

我相信如果这个研究放到国内来做,尤其针对长辈喂孩子的状况,这个比例应该会激增到八成以上。

想想你会不会”把饭菜夹到孩子的餐碗后,又觉得哪些菜特别营养,或孩子特别爱吃,然后又多夹了一些进去孩子的碗里”?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做这个动作吧!所以孩子最后吃进去的总量,绝对不是一开始你放进孩子碗里,觉得刚好的量。

忘了加上点心的份量

为了孩子正在成长,又怕孩子饿着,每天大餐加小餐,还常常给点心。

如果一不留神,时间分配得不好,明明才刚吃完点心,紧接着又要吃正餐。

这样的喂养方式,也真是太难为孩子了。事实上,国内现在极少有被饿着的孩子吧?从儿童肥胖率逐年上升的统计,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根据美国宾州儿童医院研究发现,要求学龄前儿童”把碗里的食物吃完”,会让孩子过于在意碗里究竟还剩多少食物,养成孩子即使吃完高热量的一餐,却还能吃下更多的食物。

这正是教养行为干预儿童大脑或心智运作的结果。

其他的研究也发现,有肥胖症的青少年,对于儿童时期的饮食印象,都是”乖乖吃光光、不准剩”。

因此,这些研究都建议,培养孩子自我饮食的能力,才会让身体更健康。

德国育儿宝典“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里,建议的用餐原则也是:父母只需负责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上桌,订好何时供应,至于要不要吃、要吃多少、要吃什么,就让决定权交给孩子。

这些方式听起来非常的理想化,严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习惯,因为“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

所以用餐的时候,孩子在前面各种跑、各种玩,家长在后面各种追着喂,一餐饭下来,人仰马翻。

不如家长放宽心,试试把吃饭权还给孩子,营造一个开心的吃饭环境,让孩子自己喜欢上吃饭这件事。

米粒妈小秘诀

这样说好笼统,感觉太口号了,科学育儿讲究实际跟方法。米粒妈现在就教大家几招,让孩子爱上吃饭的小秘诀:

从食材选择到动手参与

带着孩子一起上市场买菜,教孩子认识各种不同的食材、食材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他喜欢的食材。(如果担心孩子不懂选择,可以挑两三样营养的食材,然后问孩子今天晚上想要吃那一个。)

到回家后,跟孩子一起洗菜、洗米、煮饭。可以选一些简单的小任务让孩子做,像洗米、洗菜、甚至包水饺,都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两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帮忙一起洗米了哦,而且保证他们会觉得很有趣,欲罢不能。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是他们不能,是家长不敢放手而已。

这样孩子除了可以从实际日常生活中,学到一些营养的知识,也可以实际体验,食材是怎样从市场里到餐桌上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互动,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孩子会因为自己实际参与,制作过程产生饥饿感,进一步产生想要吃的欲望。也就是因为参与的成就感,转换成兴致勃勃的食欲。这是个很重要,却很少被重视的步骤。

“彩虹饮食”、重视摆盘,视觉影响食欲

孩子一岁以后,其实就可以跟大人一起用餐了,原则是:大人饮食必须避免重油重咸还辣、营养均衡、杜绝加工食品、选择自然食材。

那么每道菜,我们可以格外留心配色。利用孩子都喜欢彩色的心理,以及色彩可以为孩子带来愉悦的心情、刺激食欲。

心理学研究发现,红色跟黄色的搭配,有助于食欲的产生,能让孩子觉得东西比较好吃。

所以如果孩子不爱吃红萝卜,家长可以把红萝卜切得小小的,然后搭配孩子都喜欢的玉米。

红色加黄色、以喜欢的食材包围不喜欢的食材,让孩子把红萝卜跟玉米一起吃下去!

此外,老一辈的人可能比较不注重的摆盘,其实很重要哦。想想在比较高级的餐馆里,所有上桌的菜肴是不是都很好看呢。

那些看起来黑黑的、都一个颜色的、盘子可能也不太好看的菜,就算再好吃,因为卖相差、颜值低,孩子可能连第一口,都不想尝试了。所以说人靠衣装、菜靠摆盘哦!

扯句题外话,米粒妈更觉得,藉由摆盘这种生活小细节,还可以提升孩子从小的审美观、提升生活质感呢!

宝宝不爱吃饭?那是你没这样做!

放手让孩子自己加配料

有没有发现,带孩子去餐厅吃饭的时候,孩子都特别喜欢桌上的瓶瓶罐罐?那么在家的时候,家长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点,让孩子自己添加一些天然的配料,如白芝麻、黑芝麻、海苔丝。

把游戏带入正餐饮食里面,让吃饭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把握孩子用餐前十分钟的”用餐黄金期”

两岁半前的小小孩,专注力有限,所以家长要把握开始吃饭后十分钟内的“吃饭黄金期”,因为过了十分钟后,孩子就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分心,不肯好好地坐着专心吃饭。

在这段期间内,不管孩子想要自己怎么用汤匙、怎么拿筷子、甚至用手抓食物吃,都没有关系,家长站在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的角度,不要干涉,更不要斥责孩子吃了一身、弄脏了一地。

孩子学习自己吃饭,不管早、晚,都会有这个过程,越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爸妈越早解脱喂饭的痛苦。

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样会让孩子一开始就不专心好好吃饭,本来还有个十分钟左右的专注期,开了电视后,立马被电视吸引,立刻不肯专心吃饭了。

不必规定一定要吃多少,别担心孩子饿着

饥饿是生物自然反应,进食是生物基本本能。大人吃饭都会有大小餐的状况了,小孩子当然也是。

有时候,大人为了把饭喂完,一顿饭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吃完,可是没多久,下一餐的用餐时间又来了,孩子当然更吃不下,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极少部分有特殊疾病的孩子,其他绝大部分的孩子,饿一餐真的没有关系。饿一餐最常伤的,其实是家长尤其是长辈的玻璃心!

如果家里能坚持喂养习惯,一餐不好好吃,就等下一餐再吃,中间绝对不提供任何零食、点心。

就算孩子喊饿、哭闹,家长也能以”安抚替代喂饱”孩子来处理,孩子下一餐会吃得更多、更好。

正餐都吃不好的孩子,更不能给点心、零食

孩子正餐不好好吃,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孩子这一餐不好好吃,家长尤其长辈生怕孩子没吃饱,在下一个正餐之前,拼命喂点心、零食。

于是下一餐,孩子当然又不好好吃了,没完没了,陷入一个不好好吃正餐,只吃零食的恶性循环。

有这样错误喂养习惯的家庭,特别容易养出正餐不好好吃、只吃零食、点心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常有:营养失衡、肥胖、过敏、免疫力差、过动等等问题。其实这样的状况,真正需要教育的不只是孩子,问题的根本其实是家长。

小孩不想吃大人应该先开动

妈妈常会在辛苦准备一桌的饭菜,然后孩子可能根本不理会,也完全不肯好好吃饭的状况下,瞬间炸毛。

其实孩子有时候,可能真的还不饿。也或许是手上的玩具还没玩够,还想多玩一会,这时候,其实不需要打扰孩子的专注。

家长不妨就自己先开开心心地开始吃饭,带头做出良好示范。有时候,孩子看见你吃得津津有味,会自己走过来说“妈妈,你在吃什么?”

如果孩子还不来,家长一定要狠下心,先把孩子最爱的菜吃光光,千万不要舍不得帮他留菜,然后告诉孩子:”好可惜,你最喜欢的XXX被妈妈吃完了,下次记得快一点来吃饭喔!”

饥饿是最好的调味料

“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这句话对大人适用,对小朋友同样适用。

如果孩子整天都是室内、静态的活动,没有每天至少两小时的室外运动或游戏,孩子没有消耗什么体力,当然整天都不饿!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每天充分地”动到”。

不管是运动还是游戏,这些活动都会消耗热量,让孩子饥饿、产生食欲。

米粒妈自己就深有体验,本来也是”什么食物都只吃三口”的米粒,在上了游泳课后,食欲大开,课后的那餐吃得特别的好。

家长以身作则

还有很多孩子的吃饭问题,其实不是不吃饭,而是挑食。应付挑食的孩子最好的对策就是:多鼓励、多变化、多陪着吃(全家一起吃)。

很多研究都指出,孩子常对第一次出现的食材会出现排斥心态,但是如果家长可以持之以恒,并且尝试改变不同的作法,通常在9次内会成功让孩子接受这样新的食材。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多点耐心、过阵子再试试,不必强迫孩子,把用餐气氛搞得很僵。顺其自然,持续提供多样、变化的食物,吃不吃的选择在孩子自己。

一定要避免因为孩子不吃某些食材,就在餐桌上对孩子生气,这样只会让孩子会更讨厌这种食材。

此外,家长自己是否挑食,是否有均衡地摄取各种营养、食材,其实常常是影响孩子会不会挑食的最主要因素。

总听妈妈吐槽自家宝贝挑食,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家长按照自己对食材的口味或者喜好准备饭餐,所以餐桌上总出现差不多的食材、用差不多的方式调味。

长久下来,孩子容易口味固定、不是对其他味道排斥,就是因为口味单调,对吃饭这件事不感兴趣。更糟的是,长期使用差不多的食材,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影响。

训练孩子的口腔能力

还有一种状况,家长习惯煮很软烂的食物、或是所有的食物都切/剪得很小块,再给孩子吃。

长久下来,孩子没有好好地训练口腔咀嚼能力,一遇到比较硬、大块的食物,因为不太会咀嚼,就习惯含在嘴里。

这样的孩子,除了不好好吃饭以外,往往也会因为口腔能力不足,影响发音、咬字的语言发展。

所以当小朋友两岁起,家长应该不要再把食物特别处理成细碎好吞咽,要让孩子开始练习自己切断、咀嚼食物,以免错过口腔能力训练的黄金时期。

帮孩子补锌

如果上述方法都试了,孩子还是不肯吃饭。排除了心理因素、活动力不足,根本不会饿、口腔能力等问题,家长可能就需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因为缺锌,导致食欲不振的状况。

人体缺锌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厌食;味觉、嗅觉变差;生长缓慢;智力发育低于正常值。最适合的补锌食物有:海鲜(海带、虾子、贝类、深海鱼类)、蛋黄、核桃等富含锌的食物。

均衡的饮食跟规律的生活,是帮助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气馁,多运用一些小技巧、多尝试不同的料理方式、不同的食材,让用餐变成一个好吃又好玩的事情。

如果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孩子还是不肯好好吃饭,并且出现体重生长停滞、身高生长停滞的现象,家长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给儿科医生做更专业、详细的谘询和检查了。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