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自信与自负,是自恋开出不同的花。给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么教了

自信与自负,是自恋开出不同的花。给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么教了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6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自信与自负,是自恋开出不同的花。给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么教了

纳西索斯(Narcissus),卡拉瓦乔的作品.

人人都自恋

在希腊神话里,美丽的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在河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于是深深的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影子,死后变成了水仙。因此narcissus这个词既有水仙之意,又有自恋之意。自恋的人常有强烈的优越感,渴望赞赏。他们往往很有魅力,但许多时候也会自私、固执、控制欲强。严重的自恋者可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甚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自恋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同学、同事里,总有些“出头鸟”,他们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有时候很讨厌,但的确是团队里最有灵感和创造力的角色。

所以,自恋并不单是一个贬义词,也不一定是坏事。

德国心理学家Michael Dufner曾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寻找一些男性参与者,要求他们去街上向陌生的异性询问联系方式(如电话号码等)。

发现自恋程度较高的人成功要到的联系方式远远多于非自恋者。对于实验的深入研究发现,自恋者和非自恋者在选取异性的类型上没有差别,因此,自恋者并不是更会挑选容易说yes的女性,而是因为自恋者流露出来的自信以及大胆勇敢的社交方式,让自恋者更容易迈出约会的第一步。

这是因为,自恋者往往更有魅力、激情,更幽默。恰恰是表现欲,让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理直气壮,更可信,自然成功的几率就更高,当然不仅仅是在约会,就算是讲一件普通的事儿,自恋者描绘的故事也会比非自恋者更加有吸引力。

好自恋、坏自恋

在精神分析及其分支理论框架中,孩子都是自恋的,因为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对世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婴儿只是觉得,我一哭,就突然有奶吃,我一叫,就突然有人来轻拍我。孩子觉得一切抚养行为都是源于自己,是自己变出来的,这是所有孩子的“魔法性思维”,自体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婴儿期认为自己是全能的,这是每个小孩子对世界不够了解时都会有的自恋。随着成长,当孩子遭受到适当的挫折,发现世界很大,自己并不是宇宙中心之后,这种原始的自恋就会消失或转化。

自信与自负,是自恋开出不同的花。给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么教了 第2张

而如果是转化的话,可能有两个方向:

成熟的自恋可以让一个人有积极的进取心、充满活力、有创造性并且有同理心,有坚定和整合良好的自我概念,有智慧和勇气,正义和节制,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新奇感,充满创造力等积极品质,这都是成熟自恋的表现。

而如果是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让人不舒服,极度自负,十分渴望领导者的身份,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自恋,那么其自大的面具之后,是敏感脆弱和不安全感。这种自恋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自恋的人会自恋?

传统的看法是认为,自恋的成年人不过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小时候父母予取予求惯了,所以长大后这中被宠坏了的孩子无法养成关心他人等品质,而是还像个孩子一样自我中心。

也有学者认为,小时候被忽视冷漠,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也极容易自恋,因为他们需要从其他人身上弥补曾经没有满足过的父母的宠溺。

自信与自负,是自恋开出不同的花。给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么教了 第3张

还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在童年时身体和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成年后就不会因这种需求而感到焦虑,所以在童年时期得到父母充分肯定的孩子,更容易平和地看待别人的评价,而那些小时候没得到过满足的孩子,才会不断地向别人要求赞赏和认可。

不健康的自恋,是怎么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Phebe Cramer曾进行一项长达20年的纵向研究,在孩子三岁的时候,测量孩子的自恋倾向;20年后,再次对这批23岁的实验参与者进行成熟的自恋和不成熟自恋的测量,并且与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相关研究。Cramer的研究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恋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中“反应性(responsive)”和“要求(demanding)”的影响最显著。

对于孩子的需求反应性低或不反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忽视孩子的合理需求:会让孩子感觉不允许做决定从而无法发展自己的技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低,忽视孩子的合理需求:会让孩子缺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更容易受到伤害或者陷入困难。 父母十分关注孩子的需求:特别宠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要求,却对孩子的有求必应,0-3岁这样做是没错的,能够给孩子一种充分被尊重和欣赏的感觉,但青少年期,这样做却可能宠坏了孩子。而如果对孩子既有明确的要求,又对孩子的需求反应敏感,这样的话孩子能够培养必要的能力。 教育方式分年龄段也应有不同

自信与自负,是自恋开出不同的花。给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么教了 第4张

Cramer还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应有不同。

在婴儿期和童年早期,高反应型的养育方式,可以让小宝宝在无限的爱与宠溺中有积极的发展。在人生最初、最无助的时光得到被爱和安全感,有助于孩子养成自信的性格。如果父母对很小的宝宝就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变得顺从和失去主见。

而对于那些在婴儿期和童年早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宠溺的孩子,可能会对于父母的宠爱一直有一种饥渴的需求。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孩子会养成相应的补偿行为,例如形成一种“浮夸的自我”,通过夸大自己的自我形象,进行自恋幻想以及忽视无法满足自己自恋幻想的关系来满足自己的缺失。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青少年时期还宠溺孩子,就会让孩子养成骄纵的个性。孩子的身体和情感需求,在童年早期和青少年晚期是不一样的,婴儿期孩子几乎全部依赖于父母的鼓励来发展能力和技能,但是青少年的孩子就有主动性了。如果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继续无条件地宠爱,那么,更有可能发展出反社会行为,或者药物滥用等危害性行为。李天一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在正确的时间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成熟自恋能力的孩子。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