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

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6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性格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教育孩子首先得从先理解孩子开始。

一、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孩子在BABY时期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反应,并不是无意识的,它其实是孩子通过对自身的体验和与周围人的互动,中学习到的基于明确的行为计划,采取的自发的、有目的的行动。举例来说,当他发现只要他哭泣就会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就会在有需要的时候哭泣,如肚子饿的时候。

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

二、遗传因素在性格塑造上并不起决定因素。遗传因素只是控制了身高、体型、头发眼睛颜色等等外在的生理特征,但是在心理素质、性格特质等方面,遗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起决定因素。性格和后天的训练、管教、孩子自身的计划、所作所为有更密切的关联。

三、很多孩子追求的目标是希望吸引注意力并让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们很多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转变,其实可能都来自与这个目标。所以很多令人不解的矛盾现象,剥开来看,其实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目标而已。比如说书中提到一个孩子一直都是勤奋好学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再做作业,不在乎分数,只对体育感兴趣。爸爸妈妈焦虑的求助心理医生,认为自己的孩子“胸无大志”,医生通过分析却发现正是因为孩子胸有大志,希望成为焦点所以才会有这种转变。原因是他因为转学后,发现自己读书的优势不在,在学业上失去了自己的“光环”,但是在体育上他发现自己比新学校的很多孩子们要强,所以就把兴趣转移到了田径和足球上。

四、“一个人在感受到社会兴趣时会有与他人共处、合作并做出有益贡献的冲动。”这句话很有意思,反过来说,如果他不怎么与人合作和不太愿意遵守规则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他对这个社会不太感兴趣的表现。比如说孩子是否举止得体,是否愿意遵守学校和家庭的规则。对于我们教育者的启示是,要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孩子对集体感兴趣,他才可能更愿意遵守班级的规则,并且愿意为了班级做出贡献。其实在上正面管教社会情感课的时候也是强调,孩子们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让他们有机会为集体服务,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他们会更开心和表现得更好。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