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宝宝频繁吃夜奶怎么办

宝宝频繁吃夜奶怎么办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些宝妈在带宝宝的过程中发现宝宝总是吃夜奶,频繁的醒来,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

宝宝夜奶频繁,妈妈们就会经历一个又一个无眠之夜。这样的养育经历令人疲惫不堪,也不应该是常态。宝宝夜奶频繁,试了各种方法仍然搞不定,该怎么办?其实,应对夜奶频繁,并没有统一的招数。根据宝宝的个体化情况,分3步走,才有可能获得成效。

1. 判断是不是真的夜奶频繁

2. 排查什么原因导致夜奶频繁

3. 根据不同原因应对夜奶频繁

怎么样才算夜奶频繁?

怎样才算夜奶频繁,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有的妈妈觉得喂三次夜奶,就很频繁,但有的妈妈晚上喂4次,也不觉得频繁。所以,应对夜奶频繁,我们先得明白怎样才算夜奶频繁,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

通常来讲,6月龄前的宝宝,仍然需要通过夜奶来满足整体的营养需求,因此我们不能期待着小月龄宝宝就完全不用夜奶了。6-12月龄期间,只要宝宝和妈妈愿意,仍然保持1-2次夜奶,也可以是正常的。

当宝宝夜里每1-2小时,甚至每小时都要醒来吃夜奶,就会认为夜奶频繁。

宝宝频繁吃夜奶怎么办

什么原因会导致夜奶频繁?

宝宝夜奶频繁,可能是因为饥饿,也可能只是寻求安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吃奶状况来判断宝宝是不是真的饿了。比如,母乳喂养的宝宝,一次夜奶的有效哺乳时长少于5分钟,或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夜奶奶量少于60毫升,通常提示不是真的饿了。反之,则会考虑饥饿的可能性大。

而妈妈们常抱怨的“刚吃过,又醒了;吃两口,又睡了”,这种情况通常是安抚性质的夜奶。宝宝频繁夜奶寻求安抚的可能与睡眠习惯有关,也可能与疾病或生长相关。

比如,习惯性通过吃奶安抚入睡的宝宝,接觉也常常需要吃奶,从而呈现出夜奶频繁的现象。而疾病或生长相关的原因,则是在宝宝生病、长牙或者开始出现分离焦虑时,才呈现出来的频繁夜奶。

通常来讲,睡眠习惯相关的夜奶频繁,会较长期存在,而疾病或生长原因导致的夜奶频繁通常会短暂持续,在疾病或生长原因解除后,自行消失。

不同原因的夜奶频繁,如何应对?

真正饥饿原因导致的夜奶频繁,通常需要全面的个体化喂养评估。比如,看一看宝宝的生长状况,每天的喂养次数和奶量,辅食和奶之间的平衡状况,近期喂养操作是否有重大变化等。应对的关键在喂养,而不是在睡眠。

对于生病或生长发育相关的夜奶频繁,我们能做的是积极配合治疗,及时响应宝宝的需求,给予更多陪伴和安抚。期间,要注意尽可能维持正常的养育方式,避养成一些不理想的关联或习惯,从而导致长远的睡眠难点。

比如,宝宝湿疹严重时,影响夜里睡眠,频繁夜奶。我们可以做的是,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湿疹症状,同时做到房间温度舒适,通过抚摸或轻拍等方式安抚宝宝,而不是一醒来就喂夜奶,导致宝宝慢慢形成睡眠关联。

宝宝频繁吃夜奶怎么办 第2张

这里提到的睡眠关联,是指宝宝把自己的睡眠与某个特定动作关联起来。比如,奶睡的睡眠关联时,宝宝会把睡觉与吃奶关联在一起。要是宝宝习惯性的通过吃奶哄入睡,到了睡眠周期更替时,就会同样需要通过吃奶的方式来接觉。

周岁内宝宝的睡眠周期通常在30-60分钟之间,因此一旦有奶睡的睡眠关联,宝宝就可能会在每30-60分钟的睡眠周期更替时醒来,要求吃奶接觉。

应对睡眠习惯相关的频繁夜奶,关键在断离奶睡的睡眠关联,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

1合理安排整体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比如,0-3月龄,做到按需睡,白天每隔一小时左右,让宝宝睡一次。到了3-6月龄,则可以考虑3-4次左右的白天小睡。到了7-12月龄,白天可能2次小睡就足够。从白天3次小睡过渡到2次小睡变化通常是在8-9月龄期间。

2建立良好的睡前程序。

比如,周岁内的宝宝,每次睡觉前可以预留30分钟来进行睡前程序,给宝宝安排洗澡,刷牙,穿睡袋,讲故事,放舒缓的音乐等,并且努力做到宝宝入睡前的最后一刻是在自己的小床里。这样慢慢引导,让宝宝把睡眠与这些睡前程序和自己的小床关联起来,而不是吃奶。

3合理的入睡方式,避免习惯性的通过吃奶哄睡。

每次入睡前,给宝宝机会尝试自己入睡,仅在必要时给予些许安抚,比如陪伴,轻拍,哼唱等。另外,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以及建立理想的睡前程序,其实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入睡的难度,帮助宝宝实现自主入睡。对于过往已经形成哺乳或者喝奶哄入睡的习惯的宝宝,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慢慢断离睡眠关联,一般是在2周左右,宝宝月龄越大、睡眠关联形成时间越久,断离难度相对跟大一些。

另外,断离睡眠关联时,尽量寻求个体化的评估,指导和支持,避免生搬硬套或任由宝宝哭泣的方式强硬操作。

总之,宝宝夜奶频繁时,不要盲目套用所谓的招数或理论。每个宝宝的频繁夜奶都有自己的原因,先尝试排查原因,再根据不同原因个体化应对,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最高的成功概率。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