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性格不好怎么办?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孩子性格不好怎么办?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8.3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不管是哪种个性,哪种先天气质,只要它没有发展到带来不良后果(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破坏环境),就不需要我们过度干预。我们要学习的是接纳。接纳的意义在于,孩子只有在我们接纳的态度里才会感觉安全。他只有感觉安全,才能探索、学习、进步。

我们要问问自己,不接纳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用我们的“不接纳”推动孩子的改变吗?可事实上结果都是,我们越不接纳孩子,孩子越朝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 内向孩子不被接纳的结果就是变得更加退缩。

其实所谓的“不接纳”都是针对自己的。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内向不接纳,不满意,觉得因此吃了亏,就会去指责孩子的内向。很多妈妈没有这样的觉察:我们去指责孩子个性中的某个特质时,它一定是我们不满意自己的地方。

01 :孩子性格偏内向。

幼儿园老师问的问题他都会,但就是不爱举手回答,不爱站出来表现自己。我们要改变他吗?怎么帮孩子超越自我?

☞解答: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接纳孩子的个性。

很多父母会觉得,爱举手、爱表现就能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但实际上,竞争力不是指通过自己的优异表现把别人比下去,而是在某个要求的范围内能完成任务。比如老师问的问题,孩子都会,这就说明他有足够的竞争力。

凡事都不喜欢主动引起别人注意的孩子,如果被逼着那样做,反而更难受。所以,只要他平时在公共场合有表达的能力就没有问题。

总担心孩子因为不够主动而丧失竞争力的父母,往往自己也比较退缩。对孩子这个问题过于忧虑其实反射出他们对自己生存状况的焦虑。

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竞争性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生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因为让步输掉自己的竞争力。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

所以,放松一点吧!别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02 :女儿16个月。我觉得她一出家门就变得很胆小,别人抢她东西,她会一直退让,转去玩别的。前几天,有一个小朋友来我家玩,又抢女儿的东西,刚开始她也是一直不理,后来她喝水,那个孩子又要来抢,女儿一下就哭了,然后喊:“妈妈,妈妈。”她这样是不是因为太胆小了?平常应该怎样引导她?

☞解答: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有的孩子很乐于攻击,跟别人抢东西,有的孩子就非常不喜欢这样。不喜欢跟别人争抢东西,不叫胆小。一个人的胆量,要在适当的时候拿来用才是好的。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分辨,哪些事情对我重要,哪些不重要,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去较劲,有些时候争抢是没有意义,也是不必要的。

所以,像你女儿这样平时表现得就像没有受到伤害,我们便不用理会。但如果她有比较激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已经哭了,我们就可以教导她。比如事后引导她:“如果你不高兴,那你可以做什么呢?”你可以教她一些方法。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用我们教的方法,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不要勉强她。因为我们教的方法是我们这种个性的人会用的方法, 而孩子可能是另一种人。

但最起码的,她可以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她可以说不喜欢,可以哭。不然的话,别的小朋友没有办法知道她的“不喜欢”。

孩子性格不好怎么办?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如果孩子一直退让,她会发现当自己的退让没有底线、没有度时,别人会来欺负她,但父母必须让孩子从这个真实的过程中学习成长。所以,我认为父母不应该提前为孩子做过多的准备,因为怕孩子被欺负,而提前叮嘱和教导孩子。只有真的被伤害、被欺负了,孩子才能学习到。

你可以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是不是都是在最真实的体验中去学习拿捏那个度的?比如我们可以对别人退让到哪里?面对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什么样的人不可以让?这需要大量的社会经验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不是妈妈教一教, 用嘴巴讲讲,孩子就能懂的。反倒是如果你干涉太多,常为他做决定,他就总爱来问你“这个可以吗”“那个行不行”。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学不会自己做决定。

有时候,孩子对自己的退让感到无所谓,比较介意的是妈妈。面对这样的事情,妈妈一定会觉得心疼,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也一定要学习接受这种心疼。

03 :我发现,容易刺激我冲女儿发火的状况,都是因为女儿在性格上表现出跟我很像的一面。比如,我是一个很倔强的人,并且因为这种倔强曾经让我吃过很多亏,所以我不希望女儿重蹈我的覆辙。一旦女儿表现出同样的倔强时,我就会非常恼怒。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一个倔强的孩子!

☞解答:其实,你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算倔强的孩子。

一般来说,任何孩子都会在面对某些事情时,表现出倔强的一面,即使再温和的孩子都会有倔强的时候。所以,你有可能是在孩子身上做了过多的投射,因为小孩子通常都是很正常的,不会出现“过于怎样”的情况。

投射,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常用概念。它的意思是,当我对于自己本身的一些经历有负面感受时,我通常不敢直面自己的这个特质,而会把我的特征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一旦看到其他人有同样的特质或感受时,我就会很敏感地发现它,然后开始指责别人,因为我不敢指责自己。指责自己很痛苦,指责别人却可以理直气壮。所以,一个人越是不喜欢自己,他投射出去的东西就越多。同样,一个越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他骂孩子也越多,因为他全都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正是因为倔强曾经给你带来过痛苦,你把倔强投射到孩子身上,让你觉得孩子过度倔强。

再比如,如果你是小时候常常被欺负的那种小孩,一旦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然后看到他被欺负,你就会完全没办法接受。其实,在孩子们的社交活动中,一个孩子被人欺负是很正常的,有时候他被欺负,有时候他又欺负别人,但你痛苦的童年经历会让你把孩子正常社交中的情况放大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说回来倔强,你的孩子有可能只是正常的倔强。如果你认为“因为我曾经的倔强让我受过很多苦,所以我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那么,其实你没有看明白,你并不是在对孩子做有帮助的引导,你不过是对孩子做了过度的投射, 你的过度投射让孩子的“倔强”变得扎眼!

因此,这个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做妈妈的你,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你要去面对自己的倔强,看一看倔强从前给你带来的影响,是不是只有负面呢?因为它曾经给过你惨痛的经历,那从这个经历里,你是否学习到什么?另外,这个倔强是否也有好的一面呢?

倔强,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是敢于坚持自己的一种信心,所以通常生命力越强的人越倔强,也越自信。所以,你不需要把倔强的特质去掉,只需要加上智慧,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有弹性,什么时候必须坚持。因为你很倔强,所以当别人意见和你不一样时,你不会轻易认为自己是错的,这很好。同样,因为你知道自己是倔强的,在下一个判断、做一个决定时,你应该提醒自己要从更多角度看事情,认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更多考虑,这样才能减少因为倔强带来的错误。

另外,你必须看到倔强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只有坏处。任何一种天生的性格特质都是如此,一定会有好的一面,不可能只有坏的一面。

只有这样,当你面对的确实是一个倔强的孩子时,你才能客观地分辨其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然后你才能够告诉他:“倔强是好的,但有时候倔强可能会让别人不喜欢你,让你痛苦。”你也要告诉孩子,他现在还小,如果碰到没办法决定该怎么做的事情,他也可以问问别人。

在自己这方面,那些因为倔强受过的苦,一定要勇敢去面对,不能因为苦过,就完全抹杀这个特质。抹杀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一表现出倔强,你就指责、恼怒,这样孩子会认为倔强是不好的,那么他也无法学会怎样去驾驭这种个性,利用这种个性好的一面。

04 :女儿快7个月了,从4个月认生起就特黏我,如果发现生人要抱她,或是在陌生的地方,她都特害怕,老哭。我会经常带她到人多的地方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请问我还应该如何来改善这个问题?

☞解答:孩子这么小的时候,愿意和谁玩就和谁玩,愿意跟多少人玩就跟多少人玩,重要的是看孩子在家是否能和熟悉的人一起玩,如果孩子在家里都放不开,躲在角落里,不跟别人接触,那就有问题了。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不愿意在陌生的地方和不熟悉的人玩,那就没有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妈妈就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性格。孩子可以分成两大类: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孩子胆大一些,内向的孩子通常比较谨慎、小心。如果孩子表现出害怕,就说明他需要更多安全感。去到一个陌生地方,肯定需要妈妈或者其他熟悉的人陪着,不能因为他怕,就更加强迫他与陌生人相处。

比较,是父母亲要非常警惕的一个特质。看到别人家外向的孩子就希望自己孩子也很爱说话,很爱表现。其实外向孩子也有弱项,如果你让他待在一个房间好好工作,他恐怕会发疯,并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要去做市场或者销售,每个人都会跟随自己的天生气质找到自己的位置。

内向的孩子安静一点,不那么冲动、危险,想得多一点,这是他的长处,我们不能既希望他保留沉稳这个长处,同时又变得外向、爱交际。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要求就太多了。

05 :儿子都3 岁多了,搭个积木都没有一点耐心,一次两次搭不好,就推翻,并要求我替他搭。这时候我该怎么办?

☞ 解答: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当孩子学习任何东西时,他提出要帮忙,我们才帮忙,不管我们自己认为那件事是容易还是难,因为我们的“认为”和孩子的“认为”是不同的。我们帮忙的方式是,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这样这样,然后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尝试。或者,一个游戏中确实有很难过去的关卡,我们帮他过关。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旁观者的角色,不随意出手、发表评论或是指导他。当孩子累得满头大汗,但没有邀请帮忙时,我们就随他。当孩子哭了,我们说“妈妈看到你很伤心”,但他擦干眼泪还是继续自己做时,我们也要随他。当孩子真的提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介入,做示范或指导。

这样孩子会因为学到了新东西而充满兴趣。他会看到,原本没办法的事情,其实是有办法解决的。但如果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总是帮忙,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耐心和韧性,试了又试,他会很容易放弃。

06 :孩子在家里非常活泼,爱打爱闹,但一出门就显得非常胆小害羞,什么都不敢做,也不肯离开大人。怎么才能让他在外面也变得外向活泼点?

孩子性格不好怎么办?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第2张

☞解答:事实上,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他们的这种表现也没有问题。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去能人见人爱,这是一种虚荣。

小孩子是靠直觉来判断外部环境的,也就是说当他感觉不够安全时,自然会退到父母身边。这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在保护他,因为到了陌生、感觉不够安全的环境里,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观察、保持安静。等慢慢对环境熟悉了,他才会渐渐放开。这是对的。反倒是一些成人,总是在对周围环境、对在场的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去表现自己,这才不对。

如果孩子在家表现得活泼就说明他有这个能力,至于外出后,父母还是应该给他熟悉陌生环境的时间。

07 :我家宝宝才15 个月,就特别有主意、特别执拗。多一口饭都不吃,要挟哄骗都不行。尿尿也是,给她把尿,她马上跑开,要么就是使劲儿反抗,等你屈服了,给她穿上裤子,她立刻就尿一身。其他事情也是一没依着她就哭。孩子个性这么强正常吗?

☞解答: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所谓的“不正常”。只能说,她显示出了自己天生的气质:特别反感被别人控制。一旦被人管得太多,就会用自己觉得管用的方式来对抗。那么,这么小的孩子能怎么对抗呢?无非是通过吃饭、喝奶、大小便这些方式罢了。

除了天生倔强,还可能跟另外两个因素相关:

1. 年龄。马上进入1 岁半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志会尤其强烈。

2.也许妈妈过度焦虑,或是声音里命令的语气太强,让孩子明显感觉在被人控制。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下声音,态度也温和一些。

当然,这分两类事情,一类事情是我们希望孩子做,孩子不做的,比如吃饭、尿尿这些事情,不需要强迫孩子。有时候,成人很贪心,总是逼孩子“再吃一口吧!” “赶快去尿吧!”把孩子逼到忍无可忍,孩子只能反抗。而从这个过程中,他也学习到,他必须很坚持、很倔强,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比较好,否则会被大人一直逼到墙角。

另一类事情是孩子希望我们做,我们不愿做的。孩子用故意捣蛋、刁蛮的方法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时候我们要温和但非常坚定地告诉他不行,让他看到我们的界限。哪怕面对天性特别倔强的孩子,我们也不需要特别刻意地迁就。

08 :宝宝今年3岁3个月,不管在幼儿园或是家里总要争夺第一名。总是要老师喜欢她,如果老师喜欢或夸奖别的小朋友,她就很不开心。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也总喜欢让小朋友们都听她的指挥,如果不行就不高兴甚至大哭。面对这样要强的孩子,有什么好的开导方法吗?

☞解答:你的孩子先天气质可能是“激进型”,也就是生命力比较强,比较有领导力的类型。这样的孩子在任何场合都习惯控制别人,让别人听她的。

问题在于,她需要在最真实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学习到: 不是她想控制别人,别人就能听她的;通过任性的哭闹、武力、攻击让别人听从,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家里有这样的小孩,我们首先要知道,“她比较有领导力,比较有控制欲,她对权力的渴望比较高,她不容易服输”,然后要知道,她肯定会面对挫折,比如她希望别人听她的,但别人不愿意。这时候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当别人不听你的时候,你可以做什么?刁蛮、强迫肯定没有用。只有想办法跟大家搞好关系,推动别人来跟随你,你才能让别人听你的。”

有领导力的孩子,培养好了,她的力量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引导好,她的控制欲望越大,越容易讨人厌。

09 :我家男宝18 个月,玩玩具、听故事都没有定性,总是玩一会或者听一会就会跑开,玩玩具玩一会还会突然发脾气把玩具扔掉。请问我应该怎么引导他?

☞解答:其实不用引导,也不用特别做什么,只是看着孩子不至于发生危险,其他的让他自己探索就好。

这么大的孩子根本谈不上“有没有耐心”,所谓的“耐心培养”对1 岁半的孩子来说也太早了。他们多半是跟着自己的兴趣决定“玩什么”“玩多久”。而且1 岁半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看到很多他以前没有看到的高度,即使同一个椅子也和以前看到的不一样,太多东西对他来说是新鲜的,一般都是手里拿着这个,眼里看着那个,东摸摸西摸摸,这都非常自然,也不需要他在一个东西上很专注。

当然,也有孩子玩一个东西会比较久,但大部分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不会太有定性,尤其是天生比较好动的孩子,玩一个东西不可能有耐心,妈妈不用急着矫正,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和节奏去探索就好。

关于专注力的培养,任何年龄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只要孩子的心理营养足够,专注力自然会好。不过,孩子专注的对象一定是自己喜欢、有兴趣的事情,能够这样就足够了, 不可能每件事情上都花费专注力。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依然是毛毛躁躁、注意力无法集中,那并不是没有培养的原因,而是负面情绪过多,影响了孩子天然的专注。

10 :3 岁的儿子总是显得过于有“个性”。让他打招呼不打,让他分享玩具他不分享,而且他从来不怕当着别人的面给人难堪。这是因为他天性中的自我过于强大吗?

☞ 解答: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当孩子让别人难堪时,我们一定要教导:“刚才你这样,妈妈听了觉得不恰当。”或者引导他看别人的脸色:“你有没有看到,别人听了你的话,感觉很不舒服。如果你想让别人喜欢你,你最好……”告诉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不行的,他说话不能只照顾自己,不照顾别人。当我们教导的态度不是责备是关心时,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至于打招呼、分享之类的事情,问题不在孩子。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跟别人打招呼,但如果孩子不愿意,我们不要逼他。

孩子常常出现这类有“个性”的行为,我认为不一定是孩子天生个性强,而可能是被逼出来的,是跟家人互动的结果。

当孩子有很多情绪、感觉不舒服时,情绪的能量自然就会往外冲,他就会很自然、很直接地用这些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也因此不能照顾到别人的感受,看上去就是很自我中心。内心没有太多情绪的孩子很懂得观察别人,也愿意照顾别人的感受。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孩子通过平时家人的行为得到了一个结论:他是全家人的中心,别人都得顺着他的意思生活。这样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需要去察言观色,他只用管他自己。

11 :我的孩子4岁多,他总是不够自信,经常问我:“这样行吗?我做得好吗?”或者直接打退堂鼓,说他不行、不敢。对于没有信心的事情一律拒绝,不管我们如何鼓励都没有用。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变得更自信?

☞ 解答:孩子在3 岁时会结束一个自我成长的阶段,在那之后他开始尝试着脱离妈妈,并在四五岁时进入另一个自我成长期。处于第二个自我成长期的孩子,在形成新的自我时最需要的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因为他在探索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价值的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问父母自己好不好,那一定是因为父母很少给他正面的肯定。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多长按孩子,发现他值得肯定的好行为后,主动告诉他,赞美他。当他做得不好的时候,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避免指责。否则,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就会缺失安全感,甚至没有勇气去探索新事物,发展新能力。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