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爱告状”,不是“小事儿妈”(给父母及幼师们的4个应对建议)

孩子“爱告状”,不是“小事儿妈”(给父母及幼师们的4个应对建议)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4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北方话里有一个词,叫“事儿妈”,说的就是管别人管太多的类型,这类人通常人际关系不会太好。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有这种表现时,往往会给父母带去困扰,为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捉急。

比如,一位妈妈新近问我:

罗老师,我孩子六岁了,总爱打小朋友的小报告,甚至喜欢到爷爷奶奶处打爸爸妈妈的小报告,看到爷爷奶奶批评爸妈就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好不好,我们父母该如何做?孩子在幼儿园不大能和其他孩子合得来,回家总是说没人跟她玩,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合不来,其实跟孩子爱打小报告有关系。从妈妈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家里老人在孩子告状后,批评孩子爸妈的做法,其实就是在“鼓励”孩子告状。

老人的做法,一部分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更多还是认为孩子的做法“好玩儿”,在迎合孩子。这种拿孩子逗乐的做法,在我们的传统里很常见。

很多中国人眼里,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逗一逗,好玩儿。可是,往往是大人乐过了,孩子却记住了。所以,这个案例里的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跟老人沟通好,停止对孩子的迎合,不当孩子的面批评父母。

当然,孩子告状的情境千差万别。关于孩子告状,父母需要知道些什么?又该如何做?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

孩子“爱告状”,不是“小事儿妈”(给父母及幼师们的4个应对建议)

▌“告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应接纳孩子的这种行为

“爱告状”在3-6岁的孩子身上比较明显,这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一般恰当应对,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消失。

分析孩子们告状的心理原因,大概不外乎下面几种原因:

有的孩子告状,是在面对一些冲突的时候,自己紧张或委屈,缺乏力量去自己面对。有的孩子是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造成这两类告状的根本原因,都是大人在此前没能很好地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问题的解决,或者没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有的孩子,检举他人,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成年人对他做出肯定,给予更多关注。造成这类告状的原因,是孩子缺乏父母和大人们关注,而孩子发现,当他“告状”的时候,大人们多半会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所以,“告状”既是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只是孩子们此时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都相对薄弱,所以他们才会采取“告状”的方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爱告状”,那么说明你的孩子正在努力学习人际交往,学习如何处理问题,寻找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而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

为什么不能武断地批评呢?包括冷漠地置之不理也不是好办法?因为孩子还很柔弱,他们来寻求大人的意见或者力量,这种行为本身不该被打压下去,否则孩子以后遇到其他真正需要帮助的事,也许就不敢跟大人求助了。

▌ 告家里人的状——说明对规则的敏感性

家人做好榜样,维护规则

孩子们有一类告状会是如下这些情况:

妈妈,爸爸又在玩平板电脑了!

妈妈,哥哥从外面玩回来没洗手!

孩子到了三四岁,基本大人都在给孩子立规矩了。孩子也在尝试内化这些规矩。所以,如过孩子记得父母平时是不让自己玩平板电脑的;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是洗手等,并且大都无条件地相信它们的权威性,对这些规矩极其敏感,一旦谁没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规则去做,他们就会觉得不能理解,在孩子眼里,没有例外。

为此,作为家人,恰当的做法,首先是积极倾听孩子的“告状”,并积极处理这类事情。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让爸爸停止玩平板电脑;让哥哥进门后先去洗手,并告诉哥哥,不洗手是不卫生的。要让孩子知道一些正确的规则是应该遵守和坚持的。

与此同时,还要平日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即便的成年人或其他家庭成员也要遵守。譬如文章头上,孩子的“告状”行为,一部分跟老人的溺爱有关,另一部分,则跟父母未能真正以身作则有关。

▌告身边犯错误的小朋友状——渴望获得成人的肯定,多给予孩子关注和肯定

引导孩子去帮助他人,看见别人的优点

这一类告状,在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尤其是幼儿园里比较常见。比如孩子们会说:

妈妈,明明又掐花啦。

老师,晶晶吃了地上捡来的食物。

孩子的这类告状,常常是希望获得父母或老师肯定和认同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

一方面,这说明孩子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肯定,因为检举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拥有了一次表现的机会,一方面,孩子的告状行为也说明他们有一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

只是这样的孩子,容易习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无视自己的缺点。

对此,父母以及老师们应该做的,首先是给予孩子好的行为以肯定。比如,我们可以表扬他说:“明明摘花是不对的,你没有这样做是好孩子。”这也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当然,也有时候,孩子告发别人的缺点时,自己身上也恰恰有这些毛病,那么,这就是引导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个好时机。

比如我们可以趁势启发孩子:“晶晶吃了地上捡来的食物,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呢?”并鼓励让孩子自己说出正确的行为,比如告诉晶晶,这样不卫生,会肚子疼,以此帮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孩子习惯性地爱告状,指出别的小朋友的缺点,那么大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这些孩子们去帮助别人。引导孩子去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明确告诉孩子,有缺点不怕,改掉了就好。

鼓励孩子,若看到别人身上有行为问题的时候,用一种更为善意、恰当的方式去帮助对方进步。

▌与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就去告这个小朋友的状——宣泄情绪、寻求帮助

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多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

有些孩子,当遇到人际冲突的时候,会有告状行为。比如孩子们会说:

妈妈,他不让我荡秋千。

老师,他推我。

这种人际冲突的当下,孩子的告状行为多半出于两种原因,一是面对矛盾或者所受的委屈,不知道如何处理,来到大人面前,去宣泄紧张情绪,通过“告状”,孩子们会减少忧虑,以求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也是孩子在寻求帮助。他们希望通过大人们的“干预”,说服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此,大人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孩子,弄清事实真相。不要急于打断孩子,有礼貌的听孩子的心声,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记得,这个时候敷衍和心不在焉的态度会使孩子更觉得委屈,而且对孩子也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

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也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有的大人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助长孩子“爱告状”的毛病?其实,一旦大人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很多问题孩子自己就能想出办法。

需要提醒的是,大人要做的是积极倾听,引导孩子主动相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听完就立刻行动,亲自出马去帮孩子摆平。长期如此,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很难学会独立解决困难。

做父母的容易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过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之间的冲突都不至于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对于孩子的“告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正确对待矛盾,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最常用的一个引导孩子主动思考的句子是,听完孩子的“告状”,问呢一句:“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把问题抛给他,我们要让他知道,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还要学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