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你也常这样想吗?

“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你也常这样想吗?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4.0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哎,当了妈的女人啊,脸上的阴晴全由孩子说了算了。

关于孩子心理成长的问题,可见带好一个娃,光顾了吃喝拉撒睡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心理、教育都是需要我们费心费力的大事。

今天不如就一起来看看俏妈的好朋友鲍阅老师的这篇新作吧,相信看完后你一定也和我一样,恍然大悟。

读者提问:鲍老师,请教个问题,我儿子最近看了一个电影,其中有一个画面是有个牛突然冲出来,人为了自保跟牛僵持并受了伤,他看了很害怕,并记住了那个画面,最近一直说害怕。我跟他解释了好多次,还是不行,就哭着说害怕,这几天他放学回来就给我打电话找妈妈,我的工作是有夜班的,所以不能总在家陪他。他现在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需要找心理医生的帮助吗?

我答:“害怕是一种感受,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任何一种情绪感受都是正常的,我们陪着孩子面对,接纳这个感受就可以。”

她说:“嗯嗯,这件事我确实挺焦虑的,因为本身我胆子就小,就总怕些那些鬼之类的,明知道没有,可就是控制不住。我担心我的孩子会像我一样,心理有阴影。”

这句话才是问题的关键——“我怕我的孩子像我一样。”

我的一个朋友,她孩子1岁的时候,表现的比较急,想要什么需要大人尽快拿给自己,拿不到就哭,或者踢腿。

我说这么大的孩子基本上都这样,想要的东西又不太会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哭或者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的需要,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朋友说:“哦,原来孩子这么大都这样呀,那我就放心了。我担心其实是因为自己性子就急,我担心孩子像我一样急。”

诸如此类的话听过很多,“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内向”,“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人际交往能力差。”

说实话,每当有家长问:“老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我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都很无语。曾经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做家长的不改变对自身不满的地方,却试图控制孩子不像自己。就好比不在原件上下功夫,妄图改变复印件一样,只能徒劳而已!

“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你也常这样想吗?

复制过程如何发生?

是不是家长的行为模式一定被孩子继承?

答案显然不是。

但是往往家长不希望孩子像自己的那部分,却八成会被孩子继承,为什么呢?就是不断的被关注和被强化的结果。

看到此处的读者,请你不要想象一头粉色的大象,不要想象一头粉色的大象,千万别想象一头粉色的大象。

我敢肯定,您现在一定想的就是粉色的大象。这就是负强化,越不希望出现什么,却越是强调。

人们接收信息的时候,会自动的过滤掉“不要”、“别”这样的虚词,而是直接接收实词的指令。

当一个妈妈总是传递你别像我一样胆小,这个孩子慢慢的就越来越胆小;当一个妈妈传递你别像我一样急脾气,这个孩子慢慢的脾气越来越急。

因为每个孩子都会有胆小的时候,其他的家长是接纳的,不在胆小的行为发生的时候过分的强调,孩子没有接收到自己是“胆小”的信息,他该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了什么样。

但是,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胆小,一旦孩子遇到了什么事,违背了家长的期待,家长就开始焦虑了:“妈妈不是说了吗,你不能这么胆小知道吗?你这么胆小的话你会吃亏的,小朋友也不喜欢跟胆小孩子的玩。”甚至说:“你再这么胆小,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胆小”、“胆小”、“胆小”可能被重复了无数次……

坦然的面对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例子,孩子的妈妈坦言,自己从小就害怕,因为听老人讲过有鬼。晚上都是蒙着头睡觉,即使家里人陪着也丝毫不能减轻内心的恐惧。

我问:小时候每次你说害怕的时候,家长都说“别怕,有啥可怕的,对吗?”

她说:“是的,他们告诉我什么也没有,不要害怕,就跟我现在对待我儿子一样。”

害怕是情绪的一种,让情绪自然的消融的方式是疏而不是堵。孩子害怕着,我们就陪着孩子,不要试图说服孩子不怕。这说服的力量就仿佛一堵墙,把孩子内心害怕的感觉堵在了心理,滞留的久了,则挥之不去。

我小时候和表哥表姐也一起看过鬼片,大家看完都怕,就蜷缩在一起,大家都认可这种怕,彼此陪着,没有大人干预,这种害怕的感觉不知不觉就释放了,在身体里没有积压。

相反越是像案例中反复被大人否认“害怕”的孩子,“害怕”的感受越是如影随形。

我们需要”白开水“治疗

刚刚在朋友圈读到《死于马屁的老将军》的文章:

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宿明良教授讲述:

“我原来当兵在63军。63军有我们一个叫周富清的老将军,他每次看病都要找我。这天他感冒了,有几声咳嗽,我看了以后也没多大事,我说:“老首长,回去,别吃药了,喝点白开水吧!”

老先生心里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没说,就离开我那诊室就走了。

“这小子!给我看病不吃药,叫我喝白开水?!”老首长嘀咕着找到了冯主任。

冯主任一看,老首长?住院!

一张住院单子,住到了高干病房。

不就是咳嗽吗?止咳!几个药片下去,咳嗽确实不咳了。痰咳不出来,变成肺炎了!

不就是发炎吗?消炎!大量的消炎药往上一用,炎症消退了,但是火毒出不来,就变成了急发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脏病?住到呼吸科去,转科!

到了呼吸科,不就喘不上气来吗?插管子,上呼吸机。

解决不了问题,就转到ICU重症监护病房去。到那里,输了液,插了管子,上了呼吸机.......

这样,没有两个星期,老头死在了重症监护室!

他的老太太到了我的门诊,坐到我的凳上放声大哭!

等到老太太哭完了,我说:“阿姨,我就问你一句话,我这个老首长如果按照我说的回家喝白开水喝十五天,能不能死掉?”

她说:“肯定死不掉!”

是,肯定死不掉!但是,这样一个国家级的大医院里通过15天的时间花了16万多!我们这些科的科主任可几乎都是国家级的学科带头人啊!国家级的大医院整个治疗如果还不如一杯白开水的话,它的意义到底何在?!

我们更需要“白开水”教育

转发上面文章的陈建翔教授说“老将军死于特别喜欢’伺候’人的发达医学,我们的不少家庭和孩子死于特别喜欢‘修理’人的复杂的教育。”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白开水”的医学,“白开水”教育。

首先,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我们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父母知道自己急脾气,要么改,要么接纳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不要因为不接纳自己的特点,不改变自己就把这份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无法控制自己试图朝理想的状态改变,就试图控制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状况,就像老将军的咳嗽一样,再正常不过,喝上几天白开水,或许可以不治自愈。

很多孩子成长的正常状况最终转化成了问题和病症,恰是过度关注和过度干涉的结果。

中里巴人曾经说过:“好的医生是可以激发患者自愈能力的。”好的教育,称职的家长,要相信孩子自己内在有积极向善的种子。

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无需那么费力。

很多焦虑,只是源于“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而已……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