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我的孩子学会了分享,我却为他担心起来……

我的孩子学会了分享,我却为他担心起来……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5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只会让孩子分享,没有情感的核,只会演出假谦让的样板戏。”喏,妈妈,分享给你!“毛豆拿下蛋糕顶上一颗闪亮的糖浆草莓,爽快递给我。为娘心里好生感动:“儿子没白教,知道分享东西给别人了。”

我的高兴没持续多久,毛豆补了一刀:“这个草莓我不喜欢吃,太酸。“我心里咯噔一下,“那你为什么要给妈妈?”毛豆一副认真脸:“因为我们要学会分享。”我盯着他往嘴里塞的乳酪蛋糕坯,

问他说:“妈妈喜欢这个,分享这个给我可以吗?”“不行不行!”他忙不迭的拒绝,“等我吃剩下再给你!”刚恋爱那两年,攒钱去英国旅游。没买包包也没买衣服,扛回了两套wedgewood餐具。秀丽清奇的英式餐具,端端正正摆在水晶样的店里。

我再也走不动路,花掉了工资的三分之一,请回了家。两套餐具中,一套花语,一套狩猎。我更偏爱那套花语。沉静的花蕊配月白底色,优雅至极。不久好友婚礼,想送她一套wedgewood,却犯了难。我偏爱花语的美丽,可是……“送给她,我就没有了。”我妈看出了我的心思,若无其事的和我聊天。

“如果是我,我一定送自己最喜欢的给对方。”“哪套自己更喜欢,那么作为品味相近的好友,也会一样想。”“把自己不喜欢的送给别人,其实失去了祝福的本义。”“分享,是因为爱,而不是“‘这样显得我很道德。’“

好朋友拆开花语系列,差点哭了,“这就是我一直要找的感觉。”我第一次觉得,分享其实是让别人比自己开心,是将心比心,唯独不是自己满意之后再说,“剩下的归你。”我后来才知道,在心理学上这也是有依据的。

美好的情感才是道德传递的基础。没有情感基础的、干巴巴的道德信条,就是压制人本性的工具。我之前写过,“孔融让梨”的谦让,这么多年教会了孩子什么反思规则,现在我要向孔融一家子道歉,是我之前没文化,不知道孔融竟然是这样的一家人!

我的孩子学会了分享,我却为他担心起来……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个好朋友叫张俭。张俭得罪了宦官,投奔孔褒去了。哥哥不在家,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便把张俭留下。后来张俭逃走,孔融和哥哥孔褒却被逮捕下狱。

孔融和哥哥孔褒争相把生的机会留给对方。孔融说:人是我留下的,应该我负责。哥哥说:人是来找我的,应该我负责。孔母说:我是一家之长,应该我负责。

一家人争着要求自己顶罪,赴死。最后皇上杀了哥哥,放了孔融。所以,孔融让梨的未删减版是这样的:大槐树下,阳光正好。孔融一家人边聊天游戏,其乐融融。孔融单纯的因为爱,想把大梨留给哥哥弟弟,

而不是想到“我这样做是道德的。”

家人之间的爱,已经超越了利益和生死。多年以后,“孔融让梨”被抽成了干巴巴的道德信条。可是没人记得,那是如此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心理学家李松蔚解读这个故事,太到位了:孔融让梨不是一个分享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已经沉淀千年的,母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弟和睦的家庭文化。没有这个文化根基,你就是每天让100个梨,又有什么用呢?

你可以要求一个人遵循道德规则,但是没法要求一个人发自内心去爱。只会让孩子分享,没有情感的核,只会演出假谦让的样板戏。再回到开头的例子上来。

妈妈教给我的分享,是内心表达、是心口合一,是真心希望别人比我好。而孩子当时的分享,就像是一场文艺表演。而不真诚的分享,终究骗不了人。

我们教给孩子的,是爱、感情和真心。

而不是“我要这样那样做”的规则。与其刻板教育孩子各种礼仪教条,不如在生活里用有爱的言行给他们做榜样。那天蛋糕店上的草莓,结结实实的打了我一巴掌。你的孩子学会分享后,你开始担心了吗?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