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孩子会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童年的情感创伤

孩子会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童年的情感创伤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8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孩子的整个幼年时期,我陪伴他的时间并不多。一来是工作忙,二来似乎在有意回避什么。说不清是什么,可能是因为忙,也可能是潜意识的逃避心理,我真正与孩子一起互动的时间,与那些很负责任的家长比,无颜以对。

在孩子的整个幼年时期,我陪伴他的时间并不多。一来是工作忙,二来似乎在有意回避什么。

说不清是什么,可能是因为忙,也可能是潜意识的逃避心理,我真正与孩子一起互动的时间,与那些很负责任的家长比,无颜以对。

反而是他入小学以后,陪伴的时间多了许多。

儿子小时候,除了给他做吃的喝的,带他出去玩陪他读书,几乎没有过和他一起玩游戏的经历。

印象中,每当他拉着我一起玩积木或画画,我都会莫名的烦躁。

所以,我陪他的时光除了吃喝,基本都是在户外度过的。

当他出现情绪问题,例如摔倒了大哭大闹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心烦,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似乎摔倒的是我,而不是他。

我们之间不像我希望的那样亲密无间。有时温情脉脉,有时剑拔弩张。尤其是当他发脾气的时候,我很难采取让自己满意的方式平息他的情绪。

我对自己很不满意,常常有深深的无助与挫败感。

而这种无助与挫败感又转化为对自己深深的愤怒,有时会像炸弹一样,投向孩子。

过后,是深深的自责与懊悔。

与朋友说起此事,居然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原来,我们的心里住着一个天使,同时也住着一个魔鬼。

孩子会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童年的情感创伤

和大多数母亲一样,我想要做得更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自己根本做不到,尤其在魔鬼入住的时候。

我的童年从客观条件上推论,应该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关爱。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我妈怀了弟弟。加上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我妈纵使想要照顾我,怕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听我妈和邻居说,我小时候特别爱哭。一旦哭起来,整个村都不得安生。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除非我妈来抱我,其他任何人都不行。

她们说我是闹腾,我觉得我是缺关怀缺拥抱缺爱。

可是,那个年代,谁不缺呢?

成年以后,我依然爱哭,只是不再是嚎啕大哭,而是一个人默默流泪。任何人的安慰,在我看来都是多余的,包括我老公。

我只会说,让我安静地哭一会。

每次面对儿子大哭,我常常手足无措,或者莫名烦躁,似乎被他拉扯回了童年。我觉得我不需要安慰,他也不需要,为此,在孩子小时经常被我妈责怪。

孩子会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童年的情感创伤 第2张

说起自己的童年创伤,得到最多的答案是,谁的童年没挨过打,谁的童年没挨过骂?

有的人表示很受伤,有的人表示很正常。

有一个朋友,童年是在打骂中度过的,成年后心里一直忘不了当年的伤害与耻辱。人多的时候,温文尔雅,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沉溺于过去的伤痛中。

等她结了婚,准备要孩子的前两年,开始读《金刚经》,学心理学。目的只有一个,不把童年的伤害传输给孩子。

现在孩子十岁,她从未对孩子发过无名火。每当孩子淘气耍赖或者犯错误,她也能够理性对待,而不是胡乱发脾气。

她常说,是孩子拯救了她,重塑了她,让她变得更好,让她彻底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真的是孩子拯救了她吗?

我觉得不是,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始终相信,只有爱,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让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变好。而不是要求、控制、惩罚。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并不总是愉快的,尽管我们很疼爱孩子,希望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除了喜悦、甜蜜、满足之外,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愤怒、吼叫、生气、悲伤。

如何增加温馨舒适的场面,避免鸡飞狗跳的局面,这不是由孩子决定的,是由父母的情绪控制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决定的。

孩子会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童年的情感创伤 第3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把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分为两种状态。

一种是高模式进程或可控状态,此时,我们是在思维清晰、理智、考虑周全的状态下进行信息处理。使我们能在自我意识清醒的可控状态下,综合各方面的感受做出细致灵活的反应,帮助我们维持与孩子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

一种是低模式进程或失控状态,此时,思维的高模式进程被关闭,当事人情绪激烈,行为冲动,反应僵局重复,并且缺乏自省能力,也不考虑他人的看法。当人处于失控状态时,前额叶皮层将不起任何作用。

有时候父母明明是被自己的愤怒和过激行为困扰,却把自己的失控行为归咎于孩子的调皮捣蛋。

这种责任转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父母的焦虑与恐惧,却对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因为,当父母处于失控状态,年幼的孩子就会陷入充满压力而又无从解决的矛盾之中:父母原本应该是孩子寻求抚慰的对象,此时却变成了恐惧的来源。

至此,孩子感到困惑不解,而他的举动也会更加不尽如人意。

最好的做法就是停止和孩子互动。除非父母已经冷静下来,否则情况很可能变得更糟。他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自控,而孩子也会有更多恐惧。

如果我们的童年时期,父母与我们的互动是理性的愉悦的可控的,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则更多的是高模式进程。否则,在低气压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为父母之后,则更多地会采用低模式进程。

无比庆幸的是,关于“情绪管理”与“儿童心理”方面的书,市面上越来越多。

可能在我们还来不及成为理想父母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是,至少,孩子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努力。

成长这条路,他不是一个人。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