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为什么在你的眼里,你的娃最优秀?

为什么在你的眼里,你的娃最优秀?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7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二十九岁的姑娘A,最近经历了一场不忍吐槽的相亲。

相亲对象叫小C,在他妈妈嘴里,小C能答应和A见面,简直是A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我儿子啊,985大学硕士学历,大公司总监,长得一表人才,做人彬彬有礼,对女孩子是温柔体贴又大方,从小就是学霸、校草,追他的小姑娘乌央乌央的,但我都不太看得上。”

然而,和小C吃了一顿饭后,A在给妈妈的电话里,差点笑掉了大牙。

小C这个人,除了高学历不假,学霸不假,但通过小C递过来的名片,A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所谓的大公司,不过是一个三人组成的小公司。

其他两个人,一个人是“董事长”,另一人是“总经理”;而所谓的“一表人才”,A实在看不出小C哪里有一点称得上帅。

长相姑且不说,都是爹妈给的,不应随便攻击,但“彬彬有礼,对女孩子温柔体贴又大方”呢,就实在无力吐槽了。

点菜的时候,小C压根没问A喜欢吃什么,甚至没给A看一眼菜单,就叫来服务员,点了两个菜,酸辣土豆丝、番茄炒蛋:“我妈说了,这两个菜好吃营养又便宜。”

A愣了愣,尴尬地笑笑,想来这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男孩子,也行。

接下来互报各自情况。

A刚说一句“我是初中英语老师”,还没接下句,小C就开始讲自己从小学英语的诀窍,大学考四六级的苦逼,毕业后复习考研英语的不易,说得唾沫四溅,末了还不忘加一句:

“这些经验你可得和学生讲讲。还有啊,毕业了我才知道,原来小时候崇拜得不要不要的老师,都是曾经班里的学渣,哈哈哈哈,我没说你啊,别在意,哈哈哈哈”。

然后,就没了然后。

虽然,A一开始就觉得小C妈妈的描述有点水分,但她依然被震得不轻,百思不得其解地和妈妈说:

“我就不明白了,这样一个长相平庸、工作平庸,自大狂妄,一点也不照顾他人感受的男人,怎么到了亲妈嘴里,就成了没人配得上的香饽饽了?”

是啊,为什么再普通的孩子,都有个说自家娃天下第一的家长呢?

研究证明:

人类对某种作品投入劳动、付出努力,就会对作品产生爱恋;

付出越多、爱恋越深,继而对作品估价过高,并相信别人也一样看好作品;

如果付出巨大努力,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就不会感到过多依恋。

这个原理放在父母身上,也成立。

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品,付出大量时间、金钱、精力、心血,甚至不惜以自己的事业前途来交换。

他们付出越多,对孩子的爱恋越深,“我孩子最棒”的执念也就越深。

关键还在于,父母们执着于此而不自知,还以为别人也觉得他们的孩子天下最棒。

而如果父母的付出与努力不成正比,就会陷入失望——“我都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争气?”

于是,我们对孩子的依恋减弱、怨怼增加,因爱生恨,相爱相杀。大多数影响深远的亲子关系裂痕,就出现在孩子成年早期。

怎么办?

时不时置之度外,以客观眼光看待自己,做好“孩子可能是个普通人”的心理准备,努力该努力的,停止苛求不可能的。

为什么在你的眼里,你的娃最优秀?

宜家效应:为什么自家孩子最特别?

我给孩子买过一个玩具柜,从网上看起来鲜亮实用,到货时却是一大包木板、木棍和钉子。由于手头没有电动螺丝刀,我只好硬着头皮,照着图纸徒手拧螺丝。

然而,这个图纸过于简洁,店家发来的视频又过于快速,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才弄清楚从哪儿开始入手。加之习惯性手残,我总是过了好几步才发现之前装错了,结果只得拆掉返工。

就这样,耗时一个多小时,手腕酸痛不已后,我终于装好了那个红色的玩具柜。

虽然内心早已烦躁不已,但看到历经痛苦后的“成功作品”,我的自豪立即打败了焦躁:这可是我亲手组装的玩具柜!

然后,我细细地将其擦干净,将孩子的玩具、书,分门别类放在玩具柜附带的筐中,还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拍了好几张照片。

之后的几天,我每每看到这个玩具柜,再看看红肿的手腕,都要邀功似地向孩子和先生炫耀一番。

然而,他们虽然嘴上夸我,但我并没有感觉到,他们内心有如我一般高涨的自豪感。

说实话,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柜子,我既没有参与设计,也没有亲自上色,只不过是按照教程,一步步拧螺丝而已。

这种自豪感,说不定你也有过。

而这种“对自己付出劳动的物品产生感情”的现象,就叫做“宜家效应”。

提出者是《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美国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哈佛商学院教授麦克·诺顿,和耶鲁大学研究院丹尼尔·莫孔。

因为宜家的很多家具,都需要亲手组装,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汗水,就容易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依恋和感情,他们就将此现象称为“宜家效应”。

我们对亲手搅拌的蛋糕、亲手填补的数字油画,以及自己参与设计的包包、手机和汽车情有独钟,都有“宜家效应”在推波助澜。

哪怕蛋糕味道普通,只需要简单搅拌,数字油画只需要按照指示填色,包包、手机、汽车并不需要我们亲自动手生产,我们对这些“作品”,也依然感情深厚。

你对一样物品、人物付出了心血,你就会对其心生感情,哪怕它/他自身毫无亮点。

我们总是兴冲冲在朋友圈晒孩子,最终却失望地发现,除了寥寥几个赞以外,既没人夸你孩子可爱,也没人赞你孩子聪明。

你可能会想:我的孩子这么漂亮,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机灵劲儿,每一个眼神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怎么就没人看得见呢?

很可能,你想多了,也许你只是陷入“宜家效应”无法自拔而已。

另外,奉劝那些热爱给女朋友手工DIY礼物的直男们,如果你的礼物不能达到惊为天人的地步,还是要谨慎选择DIY。

因为,也许你认为独一无二的“精美礼品”,在女朋友眼里,只是一个粗糙普通的组装品而已。

还是那句话,“宜家效应”有毒,且吸且谨慎。

为什么在你的眼里,你的娃最优秀? 第2张

痴迷的爱恋,建立在“有所回报”的基础上

我们热衷于显摆自己做的蛋糕、自己织的丑丑的围巾,还有毫无新意的临摹画,但你仔细想一想,在你晒出来,并为之自豪的作品中,是不是全然都是已完成的作品?

换句话说,你会不会晒没做好的蛋糕、没织完的布片、没画完的草稿?相信很少。

因为,我们只对成功了的作品有感情。

那些未完成的作品,早已被我们清除出工作台,从记忆中抹去了。相信没有谁会逢人就炫耀一个半成品,除非它非常有纪念意义。

生活中,有大量的实例予以证明。

婚礼之前的抢亲环节,伴娘适当为新郎进门过程设置难度,会为所有人提供无穷的趣味,也可能会因为娶亲的不容易,而让新郎更加珍视新娘。

然而,有些伴娘会将新娘的鞋藏在极其难找的地方,甚至衣服、头发中,这种超高的难度,就很容易适得其反,让新郎意兴阑珊,有人甚至弃门而去,连婚都不结了。

养孩子的过程倍加艰辛,如果孩子将来考得好、走得远,家长脸上自然有光,认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假若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多年的希冀到头来一场空,孩子成绩差强人意,混得也是寥寥草草,那么父母可能就会怨由心生,在恨铁不成钢中指责孩子,父母与孩子间,也将渐渐走向陌路。

这就是被“宜家效应”操纵而不自知的后果。

最后,再爆个名人的黑历史。

被人类推崇多年的发明家爱迪生,其实是一个恃才傲物,为保护自己的发明而不择手段的人。

一个叫尼古拉·特斯拉的人,成为了爱迪生的手下,并在爱迪生的指导下,发明了交流电。特斯塔还坚持地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世界的主流,为更大规模的用途提供电力。

然而,正如所有提出伊始就被强烈质疑的先驱,特斯拉无疑遭到了老板爱迪生的反对。

爱迪生不仅没有申请交流电的专利,还千方百计诋毁交流电,扩散它的危险,并更狂热地推广直流电。

交流电确实更危险,甚至还有电工当场被命丧电线杆,血洒人行道,使人们对交流电的恐惧与日俱增。

而这,正是爱迪生想要的“罪证”。

但是,一两个交流电致人死亡的案例还不够,为了证明交流电的致命性,爱迪生已经被执念支配得走火入魔:找他来野狗野猫,当场用交流电将其电死;他秘密资助了电刑用的交流电椅,将第一名被执行电刑的犯人活活烤熟。

最后的结果,想来大家也知道了。

大势所趋,并不能凭爱迪生一己之力阻挠,交流电依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爱迪生为此作的恶,永远留在了他光辉榜背后的耻辱柱上。

人性深不可测,谁都有可能过于执着于自己的信念,爱上自己的作品。

但切记切记:“宜家效应”是个舒适的陷阱,跳下去的人往往固执而不自知,当局者迷而不自省。

养娃过程中的“宜家效应”,你是否经历过呢?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