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别把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当笑话讲

别把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当笑话讲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5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矛盾:大人特爱“逗”小孩,其实是羞辱小孩,撩拨小孩的痛,掀开甚至制造小孩的伤口。

别把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当笑话讲

“你妈妈不要你了”是我们民族集体对孩子的恶毒。

痛苦的回忆在一瞬间如潮水般回溯,时间过去再久,也无法冲刷掉当时在我们心底留下的痛苦印记。

“叫爸爸,这钱就给你。”

“你不是你父母亲生的诶。”

“你妈妈不要你了哦。”“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如果你爸妈离婚,你跟谁过?”

那些成年人,也会故意拿走你的玩具,或者拿你很久之前的糗事当笑料,甚至笑话你身体上哪怕最细微的缺陷,然后在你的哭声里,开怀大笑。

“我逗你玩儿呢!”

这句话,和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一样荒诞苍白得可笑。

一个“逗”字,掩盖了太多成年人对我们做过的残忍的事。

希望能通过他,

弥补你们心底那个小孩的伤痕累累的心。

同时,

也想借此唤起已为人父母的你们的这段童年记忆,

然后,在“中国式羞辱”面前挺身而出,

保护孩子们。

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

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倒,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

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

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 ——

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

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

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

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别把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当笑话讲 第2张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 —— 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

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