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父母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纪律管束

父母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纪律管束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4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育儿建议那么多,到底听谁的?写进教科书的这5点才是关键!只要带过宝宝,你的身边一定有很多育儿专家,是不是已经晕了?我们到底信哪一条好?

父母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纪律管束


首先,对于那种“你这样做会毁了孩子一生”的文章,基本就……不要关注了,直接pass吧!

确实,很多育儿建议都是出于好心,或出于交流的目的,而且确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是,再有道理,也不能照单全收,而是要学会根据自家宝宝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育儿经验进行选择性接受。

我自己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性接受”的能力够不够好,才是真正考验爸妈“育儿商”的试金石之一啊!

事实上,任何“育儿建议”,都一定有其背后的基础原理。

基本功练好了,其它复杂的招式才接得住啊!

所以,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基础的儿童心理学知识,能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基础、关键的原则,那么,再判断这些育儿建议对不对,好不好时,头脑就清晰得多了!

今天就总结一下,写进正规的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导论》、经得起验证的家庭教育建议。

有效的家庭教育中,有两个关键因素:

1、沟通

2、纪律约束

自由和指导的平衡,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下面这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一致性

给予孩子自由,孩子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深层感觉。不过,这并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

我们得给孩子明确地规定一个可接受的范围。这就是纪律和自由的一致性。

先举几个“不一致”的例子:

1、宝宝想买玩具车,妈妈说“不行”;

于是宝宝开始大哭、耍赖……

妈妈受不了了,最终屈服,还是给宝宝买了玩具车。

2、“你要是不吃饭,一会儿就不准吃蛋糕了!”

但过一会儿,觉得宝宝刚刚就没好好吃饭,肯定会饿,妈妈心里很内疚,又主动拿蛋糕给孩子吃。

3、今天孩子因为打架、骂脏话,被妈妈批评,还送进房间反省;

第二天孩子又骂脏话了,但今天妈妈心情好,就不予惩罚了。

前后不一致、随意惩罚,孩子会感到更加愤怒和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次的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而且,爸爸妈妈不一致的行为,也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别信我 ,我说的话经常不算数!

二、积极管教

爸爸妈妈管教孩子的行为时,常用的方式有硬性惩罚、情感惩罚或正面教育法。

研究正面,对5岁以上的孩子,正面教育法是最有效的。

其它两种方法,当然都有作用,但体罚和情感惩罚一定一定要慎用。并注意这几个指导原则:

1、把指责孩子,和指责孩子的行为区别开

不要说“你真是个坏孩子”!

而应该说“你做了这样的事,让妈妈很失望”。

2、具体说出你所惩罚的行为是什么

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为什么爸爸妈妈要限制孩子这样的行为。

3、惩罚不能过于粗暴,不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不要在自己发怒的时候打孩子;

让孩子觉得“爸妈不爱我了”,这是比任何惩罚都严重的痛苦和伤害。

4、惩罚要及时

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后,立即惩罚才最有效,比如训斥、取消一个孩子喜欢的活动或待遇。越幼小的孩子,越需要及时。

5、尽量不体罚

体罚对2岁以下的孩子效果不好,因为孩子会感到困惑并受到惊吓;

对5岁以上的孩子也不好,孩子会感到羞辱,产生敌对情绪。

如果非要说什么时候可以体罚,最多只能在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时使用这样的惩罚。比如孩子一个人在马路乱跑,一旦出事就是人身危险,面对这种很严重、很危险的错误,体罚有一定的惩戒作用。

6、奖励比惩罚更好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奖励,比在孩子做错事时惩罚更有效。

三、亲子关系

教育孩子的核心问题,就是亲子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包括:

1、相互尊重

父母不仅尽量不打、不藐视孩子,同时也不会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办代替。

因为剥夺孩子的学习、负责的机会,同样阻碍孩子独立和自尊的发展。

2、分享快乐

每天都和孩子做些双方都快乐的事情。

3、爱

孩子不会理所当然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用语言、行动进行交流很重要。

4、鼓励

不仅鼓励孩子的成功,也鼓励孩子在努力、进步的过程。经常得到鼓励的孩子更自信。

四、有效沟通

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做到“有效”沟通,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不能作假的。

允许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允许孩子自由地把想法表达出来,才是父母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

如果认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是“坏的”,那等于是否认了孩子生活经历中真实的一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

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否则,阻碍孩子的想法,往往成了阻碍爸妈和孩子交流的“罪魁祸首”!

举个例子:

儿子:琪琪不跟我玩了,幼儿园里没人喜欢我!

爸爸:琪琪不跟你玩,你再找别的小孩子玩就行了嘛!

儿子:我找了,没人喜欢我。

爸爸:怎么会呢,大家都喜欢你的。

儿子:不,他们不喜欢,我知道的。

爸爸:不会的,人家喜欢你的!

儿子:不喜欢!

爸爸:喜欢的!你真的烦死人了!

爸爸与孩子争执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

孩子“觉得”自己不受欢迎。

如果爸爸能鼓励孩子说出“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不喜欢你呢?”会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比如,爸爸可以问问儿子:

你真觉得大家不喜欢你吗?你在幼儿园是不是不开心?

如果爸爸这样问了,孩子有了被理解的机会,才更有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愿望。

第二、正确使用关于“我”的信息

儿童心理学家Thomas Gordon,建议父母应该多将关于“我”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而不是只传递“你”的信息。

举个例子:

妈妈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很吵闹。这时候很多家长会用关于“你”的信息作出反应:

你给我出去玩!

你别吵人家休息!

你是不是就爱惹人生气?

真是把你宠坏了!

而关于“我”的信息如何表达呢?

“妈妈好累,你弄这么大声音,妈妈很难受,妈妈没法休息了”

这样不仅清楚地表明妈妈反对某种行为、还告知了孩子行为的后果以及家长的感觉。

五、使用自然后果和逻辑结果

如果孩子的某些无理行为,有自然后果,那么这些无理行为自然就会终止的。比如:

孩子赌气不吃饭,一会儿就自己饿的难受;

孩子撒泼打滚却无人理睬,最后除了自己哭得很累,啥都得不到。

但有的行为,不会出现这样的自然后果,那家长可以建立一个逻辑结果,也就是规定一种理性、合理的结果。比如:

我们现在要吃饭,你要么现在现在好好吃饭,要么离开桌子,发完脾气再回来。

把建立逻辑结果和关于“我”的信息结合起来,有助于纠正孩子日常生活中很多无理行为。

如果爸爸妈妈说明了结果,孩子也做了选择,就的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刚才那个例子,不论孩子选择继续吃饭,还是离开桌子去一边儿发脾气,我们都得接受。

但别忘记了,等大家情绪都好一些了,要给孩子一个和爸爸妈妈重新连接、合作的机会。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