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育儿焦虑?!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育儿焦虑?!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7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谈到育儿焦虑,可能从怀孕伊始到孩子长大、工作、结婚生子,从来都不曾在父母心中中断过。是什么,让孩子们本应快乐的成长之路,变成了家长们焦虑情绪角逐的战场?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育儿焦虑?!

1、育儿焦虑是父母不安全感与爱的混合体

不可否认,育儿焦虑的普遍存在有其客观现实的原因。例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升学压力客观存在等等,尽管高考的录取率已经从1977年的5%上升到了2015年的74.3%,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落下来的那25.7%。更何况考上大学也不能完全“喂饱”焦虑的父母,还有出国、工作、成家一系列可以让父母用来比较并且为之而焦虑的主题。

与此同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长们很难置身事外。据统计,焦虑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左右,上升到了现在的13%。

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时,我们会发现,育儿焦虑是父母对孩子大写的爱,是父母在给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切,同时育儿焦虑也是父母自身不安全感的真实反映,是对自己不够好的担心,是对未来可能失控的恐惧。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理解并允许自己的焦虑存在,但同时也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我们的焦虑给孩子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做一下反观。

2、考上大学后,父母焦虑得以缓解,孩子的焦虑开始爆发

孩子能考高分上好大学是缓解甚至消除育儿焦虑的良药,但是我们如果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一下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就会发现,孩子上了大学,父母的焦虑是缓解了,但是一些孩子开始为父母的焦虑“买单”。

据了解,在近年来招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北京市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预约量逐年递增,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生率每一年都在增长。

这一现象的发生,当然不能全由家长背锅,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些问题的背后看到家长的影子,这种用难以弥合的亲子关系和不易恢复的心理问题来换取一个分数的事例不胜枚举。

情绪是一个信使,在告诉我们内心的想法,如果有机会听听高校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的焦虑在说什么的话,我们往往会听见这样一些声音:

不要落下了、别浪费时间、龟兔赛跑的故事不能忘、你一停下别人就会超过你……

这些话语,不是孩子的心声,它表达的是来自家族或者父母的声音,在不断的重复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魔咒。

3、课外培训很大程度上是在缓解父母的焦虑,而非完全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

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代号为T的孩子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就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个代号为C的,在出生后的第53周才开始同样的练习,两个孩子都练习到满54周,达到了一模一样的水平,但是T练了7周,而C只练了2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理的成熟比提前的训练更重要,违背自然规律的 “揠苗助长”缓解的是父母的焦虑,与孩子的智力无关。

然而目前市场上各种早教班、培训班的火爆,让我们在恐慌中将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忘在了九霄云外。毕竟,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人为地创造出一个令人焦虑的需求,再将其转化为进一步引发焦虑的花钱方式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4、区分焦虑的源头,允许焦虑存在,让孩子自在成长

面对无处不在的育儿焦虑,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觉察。

在很多时候,比较是焦虑的重要来源。我们在“为孩子”做一个决定前,想一想这究竟是家长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或者是别的什么。

只有家长先找到自己的节奏,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护好孩子内心的稳定感,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

其次,接纳自己的焦虑,看到自己有焦虑是正常的,这份焦虑的背后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不做一百分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在留出空间允许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

只有这样,一个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属于他自己,在成长中独立,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一个家庭的成长也才能够得以完整。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