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如果有选择,你还会惩罚孩子吗?

如果有选择,你还会惩罚孩子吗?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孩子最常见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极度不听话的时候,就惩罚。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种,我很生气。

这个事我已经跟他说了一百遍了,但他还在反复地犯错。那么这个惩罚的原由就是,你的情绪愤怒。

第二种,如果我不惩罚他,他怎么知道自己错了呢?

他如果不知道自己错了,怎么可能改变呢?怎么可能成长呢?这样他进入到社会,对他影响就很大。这个出发点,有一个高尚的外衣,就是为了孩子好。

第三种,我也不想惩罚他,可是不惩罚不管用。

我要是不打他,他就永远是这样子。你看我一打不就好了吗?打了他我也挺难受的。

除了惩罚,你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和你真正连接起来,唯有惩罚才能够让他收到你的信息。

这种父母其实是很可悲的,但我们很多人都身处这样的状态之中。

那惩罚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对一部分人来说起到过作用,能够敦促他改正自己的问题,然后向前。但更多的是带来某种敌意、仇恨,然后是自我价值的否认。

如果有选择,你还会惩罚孩子吗?

给孩子选择,而不是惩罚他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方法,去规避惩罚,让孩子在面临问题和失误的时候,可以有选择,并让他的情绪状态更快的地归于平静。

第一种:请孩子帮忙,让孩子把能量和注意力从情绪崩塌的状态中转移出来。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超市,去之前先写一个购物清单。你可以采访孩子,问他想买什么东西。然后让他从中选几样,不要都满足他。

但很可能到了超市之后,这种约定就不太管用了。他看到琳琅满目的食物摆在面前,就希望可以拥有更多。如果你没有给他,他就会哭闹。

这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你可以去帮妈妈拿几个柠檬吗?帮妈妈去拿几个橘子吗?这些都是你写在购物清单上的内容哦。

他只要有事情可以做,注意力很快就可以转移,他会觉得在这个家庭中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多的价值。

第二种:明确表达你不同意孩子的决定和当前状态的立场,但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

比如:孩子本来答应你回家就立刻做功课,但是等你回到家时,他还在玩。

你问他是不是已经做完了,他说做完了,但你发现跟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差很多。

这时候,你可以表达你的不满,告诉他:你说作业已经做完了,但我看到的情况却是还没有做完,我对这个情况非常生气。

很多人后面可能还会接着说:你怎么能骗人,你居然说谎话,你就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这些就是对孩子人格的攻击,它会让你前面的话,完全失去力量。

你可以换个方式,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怎样让这件事情的结果或现状得到改善,这有助于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感。

第三种:在孩子激动和情绪失控的当下,给他一个选择。

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妈妈要走了,要不然你自己在这玩”。你认为这是一个选择吗?

对于小朋友来说,他是不可能被妈妈一个人放在这个地方的。所以他只能被迫跟着你走,这个结果,他是不情愿去接受的,所以一路上就会哭闹。

那什么是选择呢?

比如:在游乐园里,时间已经到了,但孩子还很想玩,你就可以跟他说:

妈妈上楼要处理事情,要不然我们过半个小时再下楼玩;要不然我们就再只能多玩5分钟。这才是一个选择。

所以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你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这个选择权利是真的让他选,不是你用两种方式说出了一个你决定的同一个结果,那不是选择,是强制。

第四种:让孩子体验到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我们不提倡惩罚孩子,但是不等于不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那自然后果和惩罚之间到底怎样界定呢?

举个例子: 孩子玩手机,你和他约定好一次只能玩20分钟,但等你想起来时发现他已经玩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候,你说要把手机没收,因为你说玩20分钟就不玩了,但是你现在没有做到这点。现在我要把你的手机没收,一个星期不能给你。

妈妈们觉得这是惩罚还是自然结果呢?

在我看来,这是惩罚,绝不是一个自然后果,那自然后果应该是什么样呢?

比如:你和孩子约定一天可以玩1小时的游戏,分三次,每次20分钟.如果他一口气玩了1个小时的话,他的自然后果是什么呢?

就是他今天不能再碰手机了,因为他今天所有的时间都已经用光,也就是说,他现在中午和晚上都不能再碰手机。

这样,你就替他保管一下,明天恢复正常,就可以还给他手机。这是自然后果。

如果有选择,你还会惩罚孩子吗? 第2张

孩子不爱执行规则,怎么破?
我们和孩子有约定,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破坏约定,怎么办呢?下面这五个步骤,可以帮助你解决孩子不能妥善执行规则的问题。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孩子答应你回家就写作业,但回家后没有好好写作业,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现在你说的第一句话,可以是:我觉得让你回家就写作业对你来说还是蛮不容易的。你先把他的感受表述出来,这就是共情。

然后孩子才会去跟你交谈,他觉得此刻你在说他的内在感受,既然你在替他说话,他又为何不愿意跟你谈一下呢?

第二步,说出你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在表达完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时,你就要说出你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你可以跟他说:如果你不能积极完成作业的话,妈妈就很担心你明天可能会被老师批评。这样,你就把自己的需求、感受、焦虑和盘托出,送到他当下能够接纳的空间中去。

第三步,一起讨论并找出解决方法

在大多数家庭里,学习计划都是爸爸妈妈制定的,跟孩子的意愿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就一定要跟孩子达成一种共同解决问题的状态,一起重新制定计划,如果双方都觉得能够接受和认可,就可以一起落实。

在这一步中,你一定要找纸和笔,很正式地来做记录,给孩子一种仪式感,以表达你对这件事的重视和尊重。

第四步,把所有讨论的想法都写下来。

这一步的核心要点是,我们不可以有任何评论。

比如:孩子说,我放学回家要先玩半个小时,当他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你就先记下来,不要说不可以或者行不通。你也可以提要求:放学回家后,必须直接写作业。你们双方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出来。

为什么不让大家评论呢?

因为在我们还没有完成罗列想法之前,就开始讨论方法的可行性,很快就会陷入一种封闭的思考模式当中,让我们头脑的创造性大大受制约,更优秀的方案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少,甚至没有。

第五步,进行挑选。

天马行空的想法之后,就可以开始挑选:哪些建议是你们都接受的,哪些是完全不接受的,哪些是真正可以付诸到我们这个阶段的行动的。

当你执行完这五个步骤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对于制定出的计划,有更大的接纳性,并更愿意去主动完成。但并不是说,只要你用这个方法,所有的问题百分之百都能解决。

但是,在这个讨论当中,你们已经把各自真正的需求、真实的状态呈现给了对方,让对方更了解,这样,就为寻找这件事未来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