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你尽管跟孩子赌气,反正输的是你自己

你尽管跟孩子赌气,反正输的是你自己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6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你尽管跟孩子赌气,反正输的是你自己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坏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尹建莉

01

周六接到琪妈的电话,急慌慌地找孩子,我问出了什么事。

“还不是跟他爸赌气!”琪妈痛诉原委:

周六琪爸带小琪上培训班,说好上完课就陪孩子去公园划船,结果路上堵车,琪爸就取消了划船项目,小琪一路上跟爸爸闹别扭,当汽车被堵在一个路口时,琪爸忍不住大吼:“你再不服气就给我滚下车!自己走回家!”

小琪就直接打开车门,下车了。

琪爸大脑空白,又不方便停车,便自己开车回家,然后再骑着车返回找儿子,结果没找到,全家人都急了,准备要报警。

幸好天黑之前,孩子自己回家了,大家却都在深深地后怕。

小琪是我儿子的小伙伴,如今不到8岁。他说原本不想回家,可是因为没带钱,肚子又很饿,不得已才往家的方向走。

如果小琪年龄再大些,有了更多力量,他还真有可能离家出走。

02

当孩子年弱无力的时候,有多少家长,惯用自己的成年人优势,来威逼、胁迫孩子服从?

孩子3岁时不肯快点走路,妈妈威胁:“再不快点,妈妈就不要你了。”吓得孩子连哭带跑。

孩子5岁时不肯洗手,家长威胁:“你若是不洗,就不给你吃东西。”害怕饿肚子的孩子立刻乖乖洗手。

孩子7岁时不好好学习,家长威胁:“小心我揍你”,或者“学不好就给我滚”。大多数孩子依然忍辱负重地听从命令。

等孩子过了10岁,到了青春期,你再跟孩子赌气试试?

国外有位作家,从小在父亲的粗暴压制下成长,一度患上抑郁症,后来靠写作舒缓自己的内心。他在一本小说里写下这样的情景:

父亲对着儿子怒吼:“你这个没用的东西,怎么不去死?”

儿子起身推开房门,默默走了出去,穿过小巷,绕过街道,走上一座桥梁,跳了下去,如父所愿,死了。

“当我写这一段时,全身有一种解脱般的快感!”这位作家接受采访时说。

有很多孩子,如同这位作家,对抗家长的勇气,只能写进小说里,或者留在幻想里。

然而现实里,有很多年轻的生命,真的是拿“死亡”,跟自己的父母或家庭来对抗。

在百度里搜索“学生自杀”,可以获得几百万条信息。北京大学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4月5日,盘锦一名初中生,因爸爸将其手机从高楼扔下,竟跟着手机一起跳下,当场身亡。

03

专制式的家长,最喜欢跟孩子赌气,他们以为凭自己的优势,一定可以赢了孩子。

的确,很多情况下家长似乎能“赢”。

孩子在面对生存资源被剥夺、肉体被伤害的威胁下,会忍辱负重乖乖服从。

你以为赢了孩子,其实孩子只是把愤怒吞进了肚子里。

有些孩子自己消化了“愤怒”,变得很顺从,等将来走出家门,面对外部世界的竞争,依然是习惯性的懦弱,顺从,这时你又会恨孩子是“软骨头”,总之你永远找不到内心的宁静。

另一些孩子,则会在压抑里爆发,因为他们的骨子里自带反抗的基因。

一个不到两岁的宝宝,就懂得以哭闹、绝食反抗;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学会了以暴制暴;更极端一些的,会选择离家出走,或者以命抵抗。

孩子成长的每一天,体内都在积累反抗你的力量,终有一天你会招架不住,输得一塌糊涂。

所以,那些爱跟孩子赌气的专制式家长,永远都是人生的输家。

04

真正会做父母的人,从来不跟孩子争什么输赢,而是以友善、关心、尊重的态度,赢得孩子的尊重与合作。记住,是“赢得”,而不是“赢了”。

赢得孩子很难吗?其实也简单。

孩子大脑里存在“镜像神经元”,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你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就无条件地爱你。

你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在每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孩子自然也懂得尊重你。

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因为尊重必须是全方位的——既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客观情形。

这就意味着,很多选择是多因素综合评估的结果,只能是“有限的选择”。这种“有限制的选择”,就是通常所说的规则,或者行为界限。当孩子年满4周岁以上,就可以跟大人一起讨论制定规则。

05

具体回到“小琪下车”事件,琪爸若想赢得孩子的合作,只需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做。

(1)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你取消了承诺给孩子的福利,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很糟糕的一个决定,首先你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糟糕心情。

你应该温和地致歉:“今天不能带你去划船你一定感到很难过,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爸爸真的很抱歉”。

(2)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成年人的优势在于有更强的评估“客观情形”的能力。你需要把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评估过程告诉孩子。

“其实我也挺想去划船的。可是现在太堵车,我计算了时间,如果现在带你去公园,可能划船项目已经停止售票了。”

“即使还能赶上划船,晚上回家也会很晚。”

“我担心你今天回家晚了,睡得很晚,明天早上起床会很痛苦。”

“爸爸回家太晚太累,明天早上上班也可能迟到。”

(3)表达同情并不意味着妥协

理解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顺从孩子。对于破坏底线、破坏规则、不符合客观情形的事情,尽管拒绝会让孩子痛苦,家长也不能妥协。

你需要温和告诉孩子,基于……的原因,今天确实不能满足你。我很抱歉,但是改不了这个决定。

(4)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

06

“我们想想看,有没有别的办法能让你感觉好一些?”

“除了划船,世上还有哪些更开心的事?”

这时候,爸爸可以采用“好奇的提问”方式,鼓励孩子自己说出解决方案。比如:吃一顿大餐,下周补上划船,爸爸支付违约金……

最终一定能找到一个家长能接受,孩子也满意的方案。

很多时候,你感觉自己耗尽了耐心,依然平复不了孩子的情绪,除了威逼、发怒,你仍然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把车停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等待孩子平静下来。

或者,你就保持沉默,允许孩子释放情绪。短暂的回避,积极的暂停,都能实现息事宁人。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