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面对灾难 妈妈只能更坚强

面对灾难 妈妈只能更坚强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2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还有中国大地上的更多地方,人们的血泪汇成了江海!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我们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与无助,可是除了悲哀与哭泣,我们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灾难还远远完全结束——大大小小的余震和有可能转移的震源仍将威胁着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作为一个母亲,我最害怕的是灾难降临在自己的孩子而非自己身上,孩子是那么柔软,孩子幼嫩的肩头还不应该承受这样惨绝人寰的重压!

面对灾难 妈妈只能更坚强

虽然我离灾区很远很远,但我对所有母亲的悲哀感同身受;虽然我没有任何经验,但我要尽自己所能去收集整理;虽然我不是权威,我只能祈求老天爷让惨剧少一些、再少一些,让才过完母亲节的母亲们不再流泪。

已经发生的灾难,我们无法补救,但是作为母亲,我们首先必须坚强,用我们的坚强武装自己,用我们对灾难的认知行动保护和拯救自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下必要的安全自救措施

要有必需物品准备

一个防震包,内装必需品,包扎结实,放于易取处。包内应携带:

·食品:便于保存的速食或蒸煮过的食物。

·水:充足的清洁水。

·药品:绷带、胶带、消毒水、创可贴、消炎药、扑热息痛片、黄连素等。

·必须物品:食盐、手电、电池、应急灯(充好电)、小刀、卫生纸、袖珍收音机、手机、塑料布、塑料带、优质工作手套、哨子、小铁铲、钳子、锥子、绳子。

·证件卡片:身份证、记载个人血型等基本情况的卡片。

必要信息准备

·急救电话。

·医生、医院、药店的位置。

·社区备用灭火器,公用电话的位置。

·通往附近开阔地的最好路线。

·社区管理部门电话。

地震发生时

如果我们正在家中——

如是平房,可逃出房外,外逃时注意用被子、枕头、安全帽护住头部。千万注意: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因为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如果我们是在学校——

让孩子一定要听从老师安排,室内学生不撤出,室外学生不要回教室,就近“蹲下,掩护、抓牢”。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危险物。

如果是在电影院、体育馆和商场——

不要拥向出口,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空调等悬挂物,以及商店中的玻璃门窗、橱窗、高大的摆放重物的货架。就近“蹲下,掩护、抓牢”。地震后听从指挥,有秩序撤离。

如果正好在车内——

驾车远离立交桥、高楼,到开阔地,停车注意保持车距。

注意:即使开车时遇到地震,也要赶快离开车子,很多地震时在停车场丧命的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在两车之间的人,却毫发未伤(此段话引述图片说明:强烈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掉落的天花压在车上,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可能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

如果正在开阔地——

尽量避开拥挤的人流;避免家人走失;照顾好老人和儿童。

地震中的标准求生姿势

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地震中应做到:

·不要惊慌,伏而待定。

·不要站在窗户边或阳台上。

·不要跳楼、跳车或破窗而出。如果在平房,地震时,门变形打不开,“破窗而出”则是可以的。

·不要乘坐电梯。

·不要因寻找衣服、财物耽误逃生时间。

·不要躲避在电线杆、路灯、烟囱、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玻璃建筑物、大型广告牌、悬挂物、高压电设施、变压器附近。

·不要在石化、煤气等易爆、化学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附近。不要位于明火的下风。

地震后中被掩埋自救

·坚定求生意志。

·挣脱手脚,清除压在身上,尤其是腹部的重物,就地取材加固周围的支撑。

·设法用手和其他工具开辟通道逃出,但如果费时、费力过多则应停止,保存体力。

·尽量向有光、通风的地方移动。

·用毛巾、衣服掩住口鼻。

·在可以活动的空间中寻找食物和水,尽量节省食物,以备长时间使用。

·注意保存体力,不大声喊叫呼救,可用敲击铁管、墙壁,吹哨子等方式与外界沟通,听到救援者靠近时再呼救。

·在封闭室内不可使用明火。

温馨提示:

  近几天,妈妈们最好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地方危险性更高;不要让年纪幼小的孩子远离家长的看护,以防地震发生时落单的孩子得不到照应;而且,我们应尽可能向幼小的孩子灌输安全自救常识;最好,我们要时刻告诉孩子,妈妈有多爱他,不管发生什么事,不要怕,妈妈一定会来救他的!

 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