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6.7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早上,打开手机,看见朋友在圈里发了一条紧急的寻人启事,原来她孩子的一个同学参加完学校的成长礼排练后,在回家的路上走丢了。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早上,打开手机,看见朋友在圈里发了一条紧急的寻人启事,原来她孩子的一个同学参加完学校的成长礼排练后,在回家的路上走丢了。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第2张


我也不免着急起来,这是一个跟仔仔同龄的孩子。以我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已经进入青春期前期,更追求自我,但叛逆心并不强,一般来说,孩子不会离家出走。

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

家长心急如焚,动用一切力量寻找孩子。所有认识不认识的朋友也都帮忙转发,但一个晚上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半点消息。

直到2小时后,朋友回复说孩子找到了,孩子放学后去了晚托班,结束回家的路上被困在了电梯里。

当时我觉得挺奇怪的,怎么可能在电梯困这么长时间,难道那是一部废弃的电梯吗?我更感觉如果孩子独自一人被关在电梯这样的幽闭空间一晚上也挺恐怖的。

原以为孩子被困电梯这么长时间已经很吓人了,谁知道事情的真相比这个还可怕。

孩子被困的地方不是电梯,而是电梯与一道商场卷帘门之间前后半平米不到的区域。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第3张


原来家人交代孩子晚上7点在指定路口等,但当天6点晚托班就结束了,孩子看看时间,距离家人来接还有一会,他就来到附近的大厦3楼去找同学玩,

这个地方孩子以前来过,电梯打开以后是一个古玩会所。所以孩子根本没考虑那么多。直到跨出电梯,孩子才发现眼前的场景与他平时熟悉的场景完全不一样,电梯门外的防盗卷帘门把古玩会所隔离了起来,他根本进不去。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第4张


还没等孩子反应过来,身后电梯的门也迅速关上了。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第5张


因为电梯的上下按钮在卷帘门里的办公区域,小朋友根本没有办法重新按开电梯,就这样他被困在黑暗密闭的电梯与卷帘门之间的狭窄区域中

惊魂!孩子失踪14小时被困在这么恐怖的地方,他真的不害怕吗? 第6张


直到14小时后,第二天古玩会所的工作人员早上上班,打开卷帘门才发现被困其中的孩子。

孩子说自己曾拼命叫,但是都没有人回应。最后他只能放弃求助,从书包里拿出课本,铺在地上睡了一夜。他告诉自己第二天天亮以后等工作人员上班,卷帘门就能打开了,届时,他就能出去了。

就这样,他独自在黑暗的密闭空间中呆了14个小时,期间,他还想到用杯子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

被解救出来后,孩子的整体情绪也很平稳,当天就恢复了上学。孩子说自己被困时,并不害怕,妈妈也夸奖说孩子特别勇敢。

当我听到这个事件时,第一反应是钦佩,这个孩子心理也太强大了吧!他与我儿子同龄,但这个冷静的态度和自如的处理能力却远远超过我家仔仔。我身边其他的朋友也感叹,如果自己娃遇到同样的状况,也一定早就吓傻了。我们纷纷感叹应该好好培养一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进行心理建设,让孩子有强大的内心来面对困难。

但是,当冷静下来后,我开始问自己,如果同样的场景下,被关的人是我,我会一样客观冷静不害怕吗?我发现只是想一想,我的内心就完全被恐惧感占据。

我又特别去问了仔爸,他如果处于小男孩同样的位置,会不会害怕,仔爸说:“你当我超人吗?在那样黑漆漆的地方独自待14个小时怎么可能不害怕?”

我开始好奇起来,既然这是成人都会感到害怕的状况,一个年仅10岁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说自己不害怕呢?小朋友的“勇敢”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勇敢是对害怕的防御。对于一个独自经历了14个小时黑暗幽闭的孩子来说,他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实则是为了掩盖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害怕。

我试着想象把自己放在同样的场景下,然后发现在那么长的时间中,内心的情感根本不是简单的害不害怕可以形容的。

在刚踏出电梯看到卷帘门的十几秒中,我的第一感觉是惊讶、错愕,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这时,看见电梯门关上,内心会涌上无限的恐慌,在恐怖、害怕、惊慌失措中,开始在黑暗中拼命摸索,试图找到电梯按钮,同时用尽全力大喊大叫,希望有人能听见自己的求助。

当无论怎样呼喊都没有应答,如何努力都没有回应时,都没有人前来解救他,回应我的都只有黑暗和沉默,我开始担心,担心父母生气,害怕他们会责备自己,也担心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慢慢的,黑暗中的我绝望了,开始认命,接受现状,只能躺在原地等别人发现自己。

为了让绝望的感受少一点,开始让自己与感觉隔离起来,因为如果一直与害怕的感受在以前,内心只会更恐慌,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会被困多久,在黑暗中的每一分钟都格外漫长,谁也不知道这份漫长的煎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唯有与自己的感受隔离开,不害怕,不让自己体会到恐慌,不去体会内心的各种情感起伏,才能让自己在那一刻心态平和一些,这是孩子找到的保护自己的方法。没有感觉,与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才能在黑暗与恐慌中让自己坚持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问孩子被关在里面害不害怕,其实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当孩子说自己不害怕,当看到孩子神情正常,以为孩子真的处理了所有的创伤,不再进行任何处理,这样的做法也不妥当。孩子需要一些专业的处理帮助他修复内在的创伤。

大家或许要问,如果孩子根本感觉不到害怕、恐惧等各种负面情绪,这不也挺好的吗?为什么还要特别去修复孩子内在的创伤呢?

这是因为不去感受害怕和痛苦并不等于这份害怕和痛苦不存在。在巨大的痛苦中,否认情绪的存在是强大且有效的防御机制。

但当事情过去,就要及时对内心伤口进行清理。如果这些伤口一直不处理,它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候,大脑会在一瞬间重复性地闪回当时的场面,让人再一次感受当时的恐慌、害怕,心跳加速,或是莫名其妙地内心突然冒出各种恐怖念头,动不动做噩梦;

有时候则会出现回避性行为,拒绝再谈论当时的状况,甚至大脑会刻意忘记这些事情,但是行为上却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粘人,不敢独自相处,害怕离开父母或家人;有时候创伤还会表现为高度警觉,高度警惕,焦虑、狂躁、注意力障碍,麻木空虚、甚至会无意识地重演创伤性经历。

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负面反应,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对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出现无法了解自己的行为,无法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美好,粗暴易怒、动不动发脾气等。

即使我们的意识想要遗忘,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从来不曾忘记创伤发生时所经历的恐惧与害怕,所有的负面感受即使时隔许久,也依然会因为一点点微弱的诱因而引发剧烈的情绪反应,对日常生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只有在专业的治疗中重新去打开创伤,让这些伤口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重新被处理,被看到,得到安抚,得到支持,让收到创伤的大脑再次感受到安全,建立起安全的情感链接,伤口才真正可能复原,不威胁日常生活。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心理创伤的影响,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创伤更可能影响他们一辈子。

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孩子,时时刻刻把孩子的安全放在心上。如果让孩子一个人出门,一定要给孩子配备好智能手机等联系方式,确保有方法可以与孩子联系,还要教会孩子出问题后的应对方法,让孩子遇到问题可以求助!

这里还要特别提醒大家,在紧急情况下,回避、否认各种感觉可以帮我们度过痛苦,但日常生活中,在安全的环境下,当负面情绪涌上来,痛苦的感觉出现时,我们不能教孩子回避情绪,而是要引导孩子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感觉,带孩子认识开心、难过、喜悦、悲哀、着急、淡定、恐惧、心安、紧张等各种情绪,为这些情绪命名。

这样孩子才能与自己的感觉和身体有更好的链接,感受和理解自己的需要,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因为情绪只有被看到,孩子才能觉得这个情绪是可控的,才能真正地被接纳和处理。

就拿害怕的感受来说,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自己内心的害怕时,我们可能会是当我看见某个恐怖的画面时,我内心觉得“莫名的恐慌”。这个“莫名的恐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来自哪里。

而如果我们能准确描述:“我内心感到一股强烈的害怕从心底冒出来”。虽然这个害怕的感受很强,但是当我们准确描述时,那个强烈的程度我们知道有多大,这个情绪就好像是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同样是害怕,一个是不可控不知道大小的,而一个是可控知道大小的,明显可控的害怕我们在应对和处理时会更有信心。

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时,要带领他们去认识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准确地对这些情绪命名。这样孩子才能很好地发展处支持、鼓励自己的能力,真正地相信并接纳自己的感受,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身为父母,保护孩子的安全是我们的责任,帮孩子建立真正内心强大的自我也是我们的任务。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中成长!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