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孩子打人、抢东西,都是些什么敏感期?

孩子打人、抢东西,都是些什么敏感期?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4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秩序敏感期”的概念虽传播了几十年,却总在被误解:部分家长把孩子合理的秩序要求误解为无理取闹;另一部分则把孩子的不良习惯误当成秩序敏感期,哪怕频频冲撞公共秩序。所以,今天再来说说什么是真正的“秩序”?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所有物的要求。孩子最先掌握什么是“我”或“我的”,再分辨什么是“你的”或“他的”。

二是顺序性。既包括“静态”的顺序,如物品的摆放,也包括“动态”的顺序,如行动的先后。

第三方面则是生活习惯。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日常行为的顺序。

孩子打人、抢东西,都是些什么敏感期?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如果秩序出现了颠倒或改变,孩子容易丧失安全感,而感到无所适从。

作为家长,不光要懂得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更要懂得“秩序”的建立。如果“秩序”建立的好,宝宝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受益终生。反之,如果把一些“不良行为”定格在宝宝的“秩序”里,某一天发现不妥了,再去推翻,便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所以,家长的努力,应该从秩序敏感期之前就开始。

虽然孩子在两三岁集中表现“秩序敏感力”,而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建立自己的“秩序”。宝宝很小就会观察周围的环境,观察父母的行为举止,观察父母如何对待自己,所有这些“影像”,一点一点镌刻在宝宝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套程序。到了两岁左右,孩子有了行为能力,表达能力,他就会执行大脑里刻录好的那一套程序。

孩子打人、抢东西,都是些什么敏感期? 第2张

良好的秩序让孩子受用终生。

比如,饭前要洗手。孩子目睹爸爸妈妈如此行动,也一直被如此要求,便渐渐形成了习惯,构成了孩子的行为“秩序”。

睡前讲故事,这也是父母和宝宝共同组成的一个习惯,长久坚持,也会形成宝宝的秩序。

整洁的家庭环境,有序的物品摆放,有利于孩子建立自己的环境秩序,当他发现洋娃娃掉在沙发角,会感到异常。

有秩序的环境令宝宝感到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努力,帮孩子构建的“秩序”。

如果“良好的秩序”被意外情况打乱,如开篇所述,父母也应该努力帮孩子去“修补”,重新恢复秩序。

有害的行为应尽早从孩子的“程序”里删除。

“有害”行为分两种:一种是对孩子自身有危害,比如发起脾气来用头撞墙。很多两三岁的孩子都有这个行为。做父母的应该即刻制止,给孩子一个拥抱,引导孩子采用安全的情绪释放:比如让孩子照镜子,涂鸦,稍微激烈一点的,可以让孩子打枕头。

睡前吃点儿零食或糖果,这让孩子很容易安静下来,带着美好的心情入睡,但一旦形成习惯,成了孩子的“固定秩序”,就很难更改,造成龋齿的危害。

另一种是危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咬人,打人。三岁以前的孩子打人,咬人,是因为孩子缺乏冲动控制能力,家长要加强监督,如果语言教育不能制止,则宁可让孩子独处。

孩子打人、抢东西,都是些什么敏感期? 第3张

与“公共秩序”冲突的“个人秩序”

“走路走前面,排队排第一”,这样的行为在家庭范围内,是无伤大雅的小个性,如果到了公众场合,则不合适宜。哪怕对方是成年人,也没有义务忍受一个熊孩子的叨扰。

再可爱的孩子,在电梯间唱歌跳舞也让人难以忍受。

从小教孩子识别“家里”和“家外”的区别,也是建立正确秩序的重要部分。如果孩子总是 “言行一致”,习惯了在家里大说大叫,到了公共场所也难切换到“静音模式”,就不如在家里也严格要求,教孩子小声说话。

总之,如果孩子的“秩序”冲撞了他人的秩序或公众秩序,那就是不合理。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