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亲子互动中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亲子互动中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9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没有独立空间

观察者(阿姨)进入家庭,妈妈、姥姥、姥爷同时动员孩子为阿姨表演,而且每个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妈妈说“欣欣,抱着大熊亲亲”,姥姥说“欣欣,给阿姨表演踮脚”,姥爷又给孩子拿来了小飞机,让孩子打开,整个录像感觉特别嘈杂,大人的声音此起彼伏,唯独听不到孩子的声音,孩子被各种指令弄得无所适从,孩子从心底发出一个声音,“爸爸、妈妈,姥姥、姥爷,请给我一个自己的空间,让我自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给父母的话:

多个看护者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把孩子当作家庭的中心,但是又不考虑孩子的独立意志,通过表演、指令等形式操纵孩子,让孩子没有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对这个家庭进行了反馈指导,几天后,妈妈发来了下面这段话,让我们感觉特别欣慰。

“昨天晚上,欣欣爸爸给欣欣拍了一段录像,家里特别安静,欣欣自己坐在角落里,翻书。翻着翻着就啊啊啊地自己讲,我们就在边上观察,要在平时我就会跑过去了。我提醒自己,孩子需要独立探索。我就在边上看看他,没有打扰他。一会儿他又拿起另一本书,都是我平时给他讲的,啊啊啊好像在给自己讲,一篇一篇的,我觉得挺好玩的,我们真的需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亲子互动中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父母与孩子身体距离太近

观察者进入乐乐的家庭,发现在乐乐专心玩玩具的时候,妈妈总是离乐乐特别近,好像随时都准备保护乐乐,同时不停地用语言干预乐乐正在做的事情,告诉乐乐“积木再搭上就要倒了”“不要自己上椅子”……观察者感觉到一种焦虑的情绪在蔓延,后来乐乐干脆停下了探索,坐在了妈妈怀里。妈妈又开始抱怨乐乐总是黏着自己,让自己很累。

我们在家庭中会特别注意观察母亲与孩子的身体距离,总是跟孩子身体距离很近的母亲,一般都是焦虑的母亲,对孩子独立探索充满了不放心,然后又通过身体距离把这种担心传递给孩子——妈妈总是离孩子太近,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自己做事情有危险,你最好到妈妈身边”,这样孩子的探索能力会大大降低,从而变成缠人的孩子。

孩子独立探索的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事先规划好家里的环境,让孩子探索的环境更安全,这样父母也更容易表现得更放心,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用你的身体语言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你自己能行,爸爸妈妈对你很放心”,孩子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孩子做出支持或者干预。

亲子互动中频繁使用祈使句或者提问式语言

观察者进入了亮亮的家庭,发现在短短半个小时的观察中,亮亮妈妈一直在使用祈使句或者提问式语言与亮亮进行交流,比如“亮亮,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小马怎么叫?”“长颈鹿哪里长”……刚开始亮亮还应付妈妈几个问题,后来就对妈妈的提问置之不理了,转头去找爸爸,妈妈说“亮亮跟我不亲,就跟爸爸亲”。

祈使句在亲子交流中是应该尽量避免的,除非需要对孩子做出限制,比如因为安全问题。频繁使用祈使句,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尊重;等孩子两岁以后,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又特别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抗,所以亮亮不亲妈妈也就不足为怪了。对孩子提问题是引发孩子思考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使用过于频繁,也会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样也不利于亲子交流的展开。在亲子互动中,要更多地探寻孩子的内心感受,认同并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多采用商量的语气,这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观察者进入融融的家庭,友好地跟孩子打招呼,融融表现出对陌生人警惕的眼神,不停地往妈妈身边蹭,可妈妈好像对融融需要身体接触表现出不耐烦,不断地推开孩子,催促孩子“快去搭高楼”“快去玩机器人”,催促几次之后,融融不再缠妈妈,自己跑上床,抱着心爱的小枕头,什么都不玩了。

孩子看到陌生人的到来有些紧张,因此试图通过与妈妈的身体接触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妈妈的支持鼓励,而融融妈妈并没有接收到孩子发出的情感需要的信号,或者妈妈本身并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而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去玩,于是孩子去找自己的小枕头,借此来慰藉一下。

孩子跟妈妈会产生相互的错误暗示,比如妈妈本身不愿意跟孩子进行身体的接触,她就会忽视孩子需要身体接触的信号,鼓励孩子出去探索,时间长了之后,孩子得不到回应,就不表现出自己需要身体接触了,而表现得真的很喜欢探索,这其实就是一种错误暗示的力量。孩子有情感需要的时候,需要得到父母积极的回应,给孩子一个拥抱,鼓励他,等孩子感到安全了,才会全心投入到探索环境中。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