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一位严厉的斗士,力证父母这些行为不叫溺爱

一位严厉的斗士,力证父母这些行为不叫溺爱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5.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鲁迅给大众的留下的刻板印象大约就是:留有一头倔强的头发、锐利的眼神、不苟言笑,如果真与他接触,恐怕会被吓得先抖三抖。

鲁迅给大众的留下的刻板印象大约就是:留有一头倔强的头发、锐利的眼神、不苟言笑,如果真与他接触,恐怕会被吓得先抖三抖。

生活中的鲁迅会是什么状态呢?他是不是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呢?

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迅天真得毫不辞让,竟还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在厦门大学的时候,鲁迅对许广平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决斗。

鲁迅晚年在上海时,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楼下的墙角来小便,他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鲁迅的攻击性还在,只是更接地气了,让人觉得分外可爱。

一位严厉的斗士,力证父母这些行为不叫溺爱

孩子气、顽童般的“老孩子”形象,在鲁迅的私交圈内多得到认同。最早对鲁迅这一特质进行明确指认的是一个童言无忌的孩子——其好友的女儿马珏。在没有见到鲁迅之前,她透过鲁迅的文章把他想象成小孩似的老头儿,“看了他(鲁迅)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在我想来,大概同小孩差不多,一定是很爱同小孩在一起的”。

是呀,这么一个有童心的人,孩子与他相处时,必然会是愉快的。

鲁迅一直悉心关怀下一代的成长,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他不仅爱自己的孩子,对友人的孩子也极其关切。曹靖华的女儿,五六岁还不能说话,鲁迅学过医,揣测可能是耳内有病,或是软骨症,故而特地买了药片、海参寄给曹靖华。可见他对友人孩子的关心与爱怜。

一位严厉的斗士,力证父母这些行为不叫溺爱 第2张

无情未必真豪杰

他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位慈父。他的妻子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很详细地介绍了鲁迅先生对海婴的教育,认为鲁迅“给予他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

看起来有点溺爱的意思,他中年得子,在快50岁的时候,才有了独子周海婴。一般年纪越大,对孩子的溺爱的概率也就会越大。

咱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做父亲的。

许广平回忆录常见鲁迅疼爱周海婴的情节,譬如每天写作,要搬到楼下的客厅,原因之一,即怕烟熏了孩子。我记得鲁迅致增田涉信中提到一个数据:“寓中都健康,只海婴患了阿米巴赤痢,注射了十四次,现在好了,又在淘气。”(1932年6月28日)连注射了多少次都记得如此清楚,足见关爱之深切。

鲁迅对海婴的启蒙教育,崇尚顺其自然,从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鲁迅一直认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经常给海婴买玩具,最喜欢的是用丝线旋紧再放下来急转的洋铁做的陀螺。有一次他在虹口公园看到别的孩子在玩动物棋,他觉得很有趣,就问他们家长哪儿买的,回答是在商务印书馆。第二天鲁迅专程去买了一盒回来给海婴。

小鹿爸认为我总是给孩子买玩具,为此还和我争吵了一通,鲁迅先生的做法,是一定要发给他看一下的。玩具是孩子的天使。

鲁迅先生也不打骂孩子,他认为打孩子只能使其皮肉受苦,而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父子母子的感情疏远,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将打屁屁视为唯一的管教手段。小鹿也挨过打,但多是声势更大。在打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只会更加愤怒,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也有人因此失手将孩子打伤、打死。

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打骂孩子,孩子喜欢什么玩具就去给孩子买,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都已经有了严重的溺爱倾向了,这和李天一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呢?

更何况在那个“孩子只是父母财产”的旧社会里,孩子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哪还能这样呢?而且鲁迅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又是那么的不同,鲁迅的孩子活泼会闹,而那个年代多数孩子都是呆头呆脑。

于是受到了友人的讥诮,说他太溺爱孩子了。于是在鲁迅为海婴写的一道著名的诗《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他在诗中引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就是咱们熟悉的《触詟说赵太后》,触詟把自己的小儿子托给赵太后,要赵给他一个王宫卫士的职位。赵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鲁迅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爱怜孩子,怎么能说就不是大丈夫了呢”?

第二个典故出自《左传》宜公四年:“楚人……谓虞于菟”。这里就写到了虎。“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兴风狂啸者指大老虎,小于菟指小老虎。虎乃兽中之王,以凶猛着称,但是有句俗谚道“虎毒不食子”。鲁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兴风狂啸的老虎,也是常常眷恋地回头看他的小老虎的。

鲁迅不仅回答了某些人的讥笑,并且阐明了“无情未必真豪杰”的哲理。这与他在别的地方说过的:“有憎才有爱”,“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是同一个意思。

友人的讥诮,有的是出于善意,除此以外,也有借题发挥加以攻击的。鲁迅在致韦素园的信(1931年2月2日)中说到:“我们已有了一个男孩,已一岁零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两月之内,就被‘文学家’在报上骂了两三回,但他却不受影响,颇壮健”。

一位严厉的斗士,力证父母这些行为不叫溺爱 第3张

孩子不听话时,怎样教育

鲁迅先生善于启迪童心,利用童心教子,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

请看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记述:鲁迅先生生活的时候,给予他(海婴)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肯声响的拘拘为仁,他是绝不肯令海婴如此。要他“敢说、敢笑、敢骂、敢打”。如果我们错了,海婴来反驳,他是笑笑地领受的。

鲁迅反对打骂式的教育方法,反对把孩子“压迫得瘟头瘟脑”,他曾劝告青年们,不要学爱打孩子的爹爹们的样子,“将来上了年纪,不要随便打孩子。不过孩子也会有错处的,要好好地对他说。”

当周海婴太顽皮不听话时,他是怎样教育儿子的呢?

他采取童心教子的方法,先以装样子吓,接着把自己摆在与儿子同等的位置上,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子,通过说理的方法使儿子明理、改过。

孩子犯错时,鲁迅只是用报纸卷个筒举起来,看上去好严肃。

海婴立即喊:“爸爸,下回不敢了!”

鲁迅也就笑了。这时海婴就小大人似的说:“我做爸爸时决不打儿子。”鲁迅又笑了,对海婴说:“主要还是要讲道理的。”小海婴点了点头。

据海婴回忆,他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挨打挨骂,即使有,也是虚张声势,并不是真被打。这一点,从鲁迅给母亲的信中也能看出来。在提到教育海婴的事时,鲁迅在信中说:“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有时是肯听话的,也讲道理的,所以近一年来,不但不挨打,也不大挨骂了。”

一位严厉的斗士,力证父母这些行为不叫溺爱 第4张

(周海婴镜头下的上海)

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1919年10月,他曾作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主张“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有一次,鲁迅要陪海婴去看病打针,海婴怕疼不肯去,鲁迅就在路上给他买了一个“尚武者”的玩具,说:“你看他多勇敢,你打针也得学他。”

遇到旧历除夕,鲁迅就去买了许多焰火花炮,与海婴及侄儿侄女们一起登上屋顶燃放。当孩子们看五彩缤纷的火花欢腾雀跃的时候,鲁迅也舒心地笑了。

在海婴五六岁时,鲁迅还特地买了一架留声机,让他跟学唱歌。

鲁迅用孩子的童心诱导孩子,把功夫用在培育孩子的身心健康上。

有一回,吃饭的时候,海婴听说父母已经预购了马戏团的票,有狮子老虎大象的表演,海婴心花怒放,当天晚上就一直不肯上楼睡觉,等待父母带着自己去看马戏。但是,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见父母来叫自己。后来才知道,父亲考虑到这些节目多为猛兽表演,而且是在深夜临睡之际演出,害怕小海婴因此而受到惊吓,就和许广平偷偷地从后门走了,而把海婴留在家里由保姆照顾。海婴知道后,便嚎啕大哭起来,直到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鲁迅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就耐心地向海婴解释不让他去看马戏的原因,而且答应,在白天找机会再带他去看马戏。1933年10月20日午后,鲁迅和许广平带着海婴去看了一场马戏,虽然只有马术和小丑表演,但海婴非常高兴。

海婴因此感叹道:“由此可见,父亲为了我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煞费苦心。他的慈爱之心,至今仍时刻在温暖着我,也使我认识到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鲁迅深切理解并尊重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心理。

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河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虾穴……”

他认为,对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是儿童最大的特点,而发展这一特点的最好办法是游戏。他说:“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果违背儿童爱玩的天性,简直就是残酷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撰写散文《风筝》,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对自己年轻时曾粗暴地干涉小弟弟放风筝,并将风筝摧毁的行为深深忏悔,对自己虐杀儿童天性的事实做了真诚的检讨。

他非常讲究儿童的玩具,注意寓教于乐。他常把香烟图片和锡纸分给孩子们玩,并为他们用彩色油光纸做“小人”画人头。

海婴小的时候,是一个“破坏王”,无论什么玩具,他总是能拆的都自行拆卸,想看看里面的结构,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有一点,就是想看看自己拆完后能不能复原。

就连瞿秋白夫妇送的一套“积铁成象”玩具也拆了,把鲁迅给他买的留声机也给拆了……但鲁迅从来没有阻止过他,也没有因此而打骂过他。显然,鲁迅明白满足孩子好奇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许正因如此,海婴后来才成为了一位无线电专家吧。

留声机等各种在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被海婴拿来拆卸,鲁迅和夫人任由他玩,条件是拆了之后要再给安装好。

在我们家,小鹿玩不是玩具的东西,比如说锅,再比如说昨天他将安装在衣柜里的裤架给拆下来了,我是觉得挺小家伙可真行,而且他还将裤架架在床边当梯子,还想要去够月亮,念念有词“梯子不够高”。小鹿爸看到了,对我说,你怎么什么都让他玩呢。在他的意识中,孩子就应该有规矩,不应该玩的东西,坚决不能玩。可能是因为孩子玩过之后,家里人还得帮他收拾吧。以后,也要给小鹿加个条件,拆了的东西,要自己再装回去。

海婴出世之后,无论工作多忙,他总要抽出时间来与海婴玩乐;每次出外,一定要到当地的玩具摊上,为孩子拣选玩具。他给海婴选择的玩具有洋铁做的陀螺、小算盘和木匠工具等,除了趣味性外,还兼有知识性、科学性。海婴喜欢上了集邮,鲁迅也帮着收集邮票,供海婴玩赏。

鲁迅对海婴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海婴接受知识比较多,他在幼儿园时就是第一名。

海婴从小就很懂事,1935年,在上海,六岁的周海婴每天早晨出门上学时,都是从楼梯慢慢走下来,手里还提自己的鞋,他怕吵醒迟睡晚起的父亲鲁迅。懂事的他悄悄溜进鲁迅的房间,取出一支烟插入烟嘴,然后再出门。许广平回忆海婴十足岁时读小学三年级,有些常识超过了五六年级儿童所知道的。

一位严厉的斗士,力证父母这些行为不叫溺爱 第5张

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这样写着:“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1929年9月27日清晨,周海婴呱呱坠地。在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十年之后,鲁迅终于成为父亲。这一年他将近五十岁,按理说,中年得子,该是不胜之喜。然而周海婴诞生前后的种种细节显示,鲁迅似乎并无太大欢愉。

许广平分娩之时,遭遇难产,医生征询鲁迅意见,留大人还是留孩子,鲁迅不是如一般男人那样犹豫不决,或者企图求全,答“两个都留”,而是不假思索道:“留大人。”当他知悉了孩子的性别,遂说道:“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据一位籍贯浙江诸暨的朋友指教,绍兴话中,“可恶”有捣蛋之意,由此来讲。

鲁迅不想要孩子,绝非不喜孩子,而是太爱孩子了,以至不愿让他们降生于那个残虐不仁的时代与国度。

他反对封建道德中“不孝之三,无后为大”的说教。然而既然生了孩子,就要负起悉心培育,使之茁壮成长的社会责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非常著名的一句诗,如今却被其他人用得变了味。

鲁迅非常疼爱孩子。有天去赴宴时,郁达夫借此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遂用“横眉”一联回答他。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这便是鲁迅创作此诗的由来。不过后来,有人为了其他的需要,对此诗作了另外的解释,这就不多说了。

“孺子牛”的典故就出自《左传》,齐景公非常爱幼子荼,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他牵着玩。不巧幼子荼跌了一跤,因此扯掉了景公的牙齿。

鲁迅对孩子的天赋、性格都有明智的分析,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

他也不想为孩子谋划一个什么称心的职业,或者让其世袭做一个作家,而是要求孩子自己到社会上去奋斗。

他在1936年9月写的《死》这篇遗嘱中就赫然写这样一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后来,周海婴遵从了鲁迅的遗嘱,确实没有去做空头的文学家。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无线电专业,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起一直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成为一位无线电专家和摄影家。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