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很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悲!

很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悲!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9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人们,请将你的怜悯和心疼通通都放在心中,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很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悲!

警惕!可怜孩子会激起他们的恐惧心理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指出:

不要可怜孩子,即使有理由、可理解,怜悯也是有害的。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怜的合理理由。

当孩子自悲自怜时,他的痛苦就回加倍,因为这时他不是去面对他的困境或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怜悯,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

渐渐地,孩子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

看完这段,深感父母的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娃有多重要!

怜悯会挫伤孩子的勇气,激起他们的恐惧心理。在父母的怜悯的态度里,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和无能,于是便不敢行动、更加懦弱,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这本书里讲到一个案例:

梅利是收养的孩子,养母心里一直觉得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被抛弃了,很可怜,所以加倍地对梅利好。院子里有两个秋千,梅利和小伙伴一起玩荡秋千。梅利要玩哪个,她妈妈就马上把小朋友哄下来,让梅利玩。

养母因为怜悯梅利,而把梅利宠得无法无天,这对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不比亲生父母抛弃她的影响小。梅利形成一种“我非常不幸,这个世界都欠我的”的心态。

是的,我们的怜悯心可能会害了孩子。

怜悯建立在不对等的基础上,当我们认为对方弱小时,我们就会怜悯对方。结果却会削弱对方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导致他们趋向消极、抱怨、陷入悲惨的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悲!

想起了,去年看过的一部电影《雄狮》。主角萨罗原本生活在印度贫民区。一次偶然,走丢后,成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最终被送进了收容所,被一对澳大利亚夫妇两收养。

这对夫妇还收养了另外一个印度男孩。这个弟弟及其敏感,动不动就自残、打自己,养母特别怜悯这个孩子,为他伤透了心。

萨罗的养父母并不是不能生孩子,他们的领养是出于对弱势儿童的怜悯帮助之心,而怜悯之心也影响到了孩子的性格,弟弟长大后,也性格阴郁消极。

放弃随意的"怜悯"、教孩子学会克服失望才是顶顶重要的事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说:

我们避免可怜孩子,孩子就能学会克服失望。

我们把轻松的态度传给孩子,孩子就能避免过度失望。

在孩子遭遇疾病、面对困境时,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就感,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理智行为的能力,我们就要放弃随意的怜悯。

对这段话不能再同意了,遇到问题时,孩子需要的是共情,而不是怜悯。

想起OK小时候一件事。有一次,我答应带OK去科技馆看4D电影,他心心念念了好久,但结果第二天是周二,我不知道科技馆闭馆。到了科技馆门口,看着进不去,OK大哭,抓着门不肯走。我当时也觉得是自己没做好,如果我前一天查好情况,就不会白跑一趟,让娃这么伤心。

当时我说:“对不起,妈妈不知道今天闭馆,明天妈妈带你来好不好。”OK一听哭得更凶了。我也无可奈何,只能等他自己平静下来。

其实,那时如果我说:“没有看成4D电影,你很失望、很难过是不?妈妈也和你一样难过,我们怎么出门前就没确认一下开馆时间呢?”没准儿,他情绪就没那么大了呢。在孩子遇到状况时,去“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可怜他,才是更好的做法。

而共情也是门大学问,只是理解娃的情绪和感受那才做对了一半。我们还要和娃一起探讨出解决方案,比如之后有一次我答应和OK一起去野生动物园,但第二天一早发现雾霾非常严重,我和OK说天气实在糟糕,外出对身体不好,我们改天去吧。他自然是很难接受的,开始瘪嘴要哭。不过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早就想好了代替方案,我们原本计划好的,你也期待了很久,现在妈妈突然说要改天去,你肯定很失望对不对?我也是,天气好点,我也好想和你一起去看看动物们呢。不过我刚才想了一个主意,我们可以在家“过家家”(他那阵很迷恋角色扮演),去邀请楼上的凡凡哥哥一起在家里做面条馄饨烧菜好吗?小家伙愣了一下,点头说好,我抱住他,亲了一口,那你会邀请妈妈一起参与吗……一下子,OK就从刚才的“坏情绪”中出来了!

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气、坚强和能力来应对生活的打击,而这些不是长大成人后就会自动拥有,而是从孩提时代就要慢慢建立的。

支持孩子的自尊心,而是不激发孩子自我可怜。当打击出现时,孩子会从大人的态度中寻找如何应对的线索和方式,通过大人的态度找到自己行为都的方向。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