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娱乐明星 > 央视最穷主持人柴静个人资料

央视最穷主持人柴静个人资料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柴静这位让人觉得安静又智慧的才女主持人前不久因为冯唐的离婚陷入绯闻,但是任何绯闻都遮盖不了柴静的跟人美丽带来的影响,她被尊称为央视最穷主持人。

央视最穷主持人柴静个人资料

 

柴静,生于1976年。 19岁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曾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担任《看见》周末版主持人。

个人简介工作简历

1994至1998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

1998年: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1998至2001年: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

2001年: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10月);

2003年: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4月);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3]

2011年:同邱启明主持的《看见》周末版将重拳出击,打响央视节目内容调整的第一炮。[4]

读书经历

1991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在那里,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

柴静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连那个暑假都留在了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

职业初期

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室一厅,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03年,柴静报道了一系列重头新闻事件,这些事件让她震惊,也让她感觉到了生命中很多东西。比如一起少年连续服毒事件中,当中有几个人居然还是小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柴静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对话。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个人生活

柴静总是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业余时间,柴静喜欢旅行,她喜欢独自爬山,因为在她的眼里,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对生命的疑虑,地域变动,总会减小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

除了旅行,她还喜欢摄影、阅读和写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认为自己不太会讲话,也不擅长身体语言,感受又丰富,只有文字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做采访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摄影师、四处旅行者或者干脆就做水手,当然,闲暇时可以写些文字。

编辑本段主持节目主要节目

《夜色温柔》

《新青年》

《三联生活周刊》兼职记者

《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新闻调查》(出镜记者)

《柴静两会观察》

《面对面》

《24小时》

《看见》

代表栏目

从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现在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今年将从三月三日至十八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

柴静这个栏目将保持和发扬鲜明特色,精确把握两会热点、焦点,把镜头和话笥对准最贴近观众的事件、人物,以记者柴静的发现式报道为主线,将生动的现场新闻和深度的专业评论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两会。

邱启明柴静推新节目

近日,央视一套的节目调整正在悄然进行

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将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

节目介绍

从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现在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今年将从三月三日至十八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

这个栏目将保持和发扬鲜明特色,精确把握两会热点、焦点,把镜头和话笥对准最贴近观众的事件、人物,以记者柴静的发现式报道为主线,将生动的现场新闻和深度的专业评论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两会。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还将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2003年:获年度风云记者,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

2008年:荣获东方卫视评选的2007年度感动中国绿色人物。

2009年: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柴静以《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演讲荣获特等奖。

2009年:获得央视2009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乙等。

2010年:作品《认识的人,了解的事》高点击率,获得2010年度土豆节金镜头奖。

2010年:柴静当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11月5日)。

社会评价

柴静柴静,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出镜记者;《24小时》主持人

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

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附最近网上流传颇广的文章《她叫柴静》

17岁。她在南方一所二流大学读书。清秀,孤独,心怀有梦。因贪恋电波里的声音无限温柔,毛遂自荐,写信给电台主持人——“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信中这一句,犹为动人。去电台试播,小小梦想如蔚蓝大海涌起浪花一朵,真的实现了。且一朵不多,一朵也不少。

炎热的7月,踩着单车去录节目。往返,湿淋淋的汗,心里亦是快乐。明媚青春,她长成一株植物样的女子,春绿冬白,思无邪。喜听郑智化的歌儿,每次节目间播放,任由清柔的声音顺着电波,枝枝蔓蔓。19岁。拒绝做小会计的毕业安排,独自留在读书的城。无亲无友,身只影单。生日那天,口袋里没有一分钱,顶风冒雨走去电台。雨水热烈,浇透了湿淋淋的寂寞。她在节目里一吐心声:“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的人生。”依然是自我,心怀有梦的人。决心做一档午夜直播。游说,克服重重困难,节目定为《夜色温柔》。以后的每个周末午夜,她守着电台,如约道来:“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一直喜郑智化的歌。苍桑温暖的曲子,多少个夜晚,穿越时空和夜雾的阻隔,慰籍暗夜里那些看不见的伤和寂寞。节目成为名档,拥有了大批听众,她的声音和电波成为这座城里的周末夜宵。

梦里不知身是客。三年的流光噼啪闪过,决定去读书,去意已决。后来,她出了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书里的一段话,这样纪录当时的心境:“我辞职去往北京——带着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书,刚够用的金钱,面目不清的未来和22岁的年纪。”

透过层层流光,彼时,这个清瘦年轻的女子,面目模糊,而眼神儿是执着的。说不清想要什么,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个远足的人,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赶路,天空蔚蓝。

23岁。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新人进摄影棚,初不顺意。第一晚通宵录完节目,大哭。擦干了泪,接着做下去。现场采访内心受到震动,明白“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的价值。”遂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滴水藏海,她试着将自己融进新闻,做新闻里的那个人。她说自己终于明白——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得来。

2003年,非典肆虐时。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苍白的小汤山病房里,裹在消毒服里,一张瘦弱苍白的脸,一次次把最有力的信心带给观众。这一年里,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央视这个瘦弱勇敢的女记者。她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依然做新闻。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亦或面对面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

是的,坚持。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剥丝去茧。待一层层伪饰的泡沫退去,冰山一角还一个真相。亦有温情的时候。汶川大地震,她去现场。没有对现场抢救的报道,也没有救死扶伤的呼吁。一个叫做“杨柳坪”的受灾村庄中,和灾民一起生活。《杨柳坪的七日》中,灾民说着家中的灾情,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昏暗中,她捧着一截烛头,无话,所有的力量和言语都淌在脸颊了。

网上有她的照片,不多,眼眸清亮。极爱系围巾,红的,蓝的,黑的。依然一个人,背着大包穿着平底鞋跑现场。依然安静寂寞,读书,多年不改对文字的热爱。最近一次访谈中,她以莱蒙托夫的一首诗表达当前的状态:“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她是柴静。

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她亦是一片海。心怀有梦,俯身为蓝,总向着最蓝的那片海域飞翔。

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多少不是讴歌太平,欺上媚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的特例。

柴静语录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职业当中恪尽职守。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当通过提问将心灵的细节展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以前,做电台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 2000 年接近 25 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相关新闻再陷“带走门”

2011年7月13日,网易论坛上出现“柴静被检察院带走”的演播室的柴静贴文,称柴静因受贿被检察院带走,贴文迅速流传网络。而就在此贴文发出的几个小时后,柴静在新浪博客上发布了博文《节目回应: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向大家介绍她上一期节目采访周立波当中的一些心得和感受,7月14日晚9时,柴静再次更新博客,发布《不要快,要稳》一文,还有某媒体网友在微博中透露,柴静14日主持了某新书发布会。

向柴静求证此事时,她回短信称:“呵呵,不用理”。

上次被检察院“带走”要追溯到2009年9月19日中午,网上曾出现过一条《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涉嫌受贿今日被捕》的帖子,发帖人ID为“wujingerl”。帖子称重庆纺织业某黑厂的受审人高某曾花100万元贿赂柴静,通过她在央视做了广告,而且高某还交出一份他与柴静的合作合同,并称柴静于当天中午12点37分被检察院带走审问。面对谣言,第二天晚上,柴静便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博文《主持人辟谣》一文,表示她被带走是子虚乌有。柴静的澄清文章寥寥数语,并未对造谣者进行指责,表现出了她豁达的态度。

从未开微博

2011年8月8日,柴静更新了自己的博客,在博文中对网友“柴静去哪儿了?”的疑问予以回应,并证明自己从未在国内网站开设微博。

柴静写道:“这两三个月,因为准备新节目,改书稿,耍,一直没有更新博客,让大家惦记,信件电话很多,谢谢关切,不能不在这里回复一下。节目昨晚已经开播,每周日晚十点二十八,CCTV-1《看见》,我的专栏是人物访问。从本周起在博客里恢复以前的节目回应,这些年我受益最深的,就是每期节目播出后大家的意见。有人看着,不敢太轻慢。欢迎批评,一起讨论。”

柴静还表示自己没有在国内任何网站开微博,没有以“动车记者”的身份注册过,也不会写那么悲情的话。她说:“记者这个工种,干什么活之前不必要宣扬,更不会挟以自重。大家的关切与期望我是知道的,但不用相信这类的话,《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说过,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所以,我们做这个工作,报道事情不论大小,不求轰动,但愿事事能践行这一条,才算是配得上自己期望的世界。

个人简介工作简历

1994至1998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

1998年: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1998至2001年: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

2001年: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10月);

2003年: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4月);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3]

2011年:同邱启明主持的《看见》周末版将重拳出击,打响央视节目内容调整的第一炮。[4]

读书经历

1991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在那里,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柴静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连那个暑假都留在了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

职业初期

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室一厅,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日子,柴静给《三联生活周刊》做兼职记者,是自己应聘来的。后来,湖南卫视改革,出台了一档叫《新青年》的节目。制片人找到柴静,于是柴静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采访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她的访谈总能将生命的偶然与必然、性格的多面与世事的浮沉刻画得凹凸有致曲线玲珑。 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柴静一周要做六期节目,意味着每天都要在演播室,两期策划必须自己合成、送审。有时常常做到深夜两三点钟,虽累但很愉快。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03年,柴静报道了一系列重头新闻事件,这些事件让她震惊,也让她感觉到了生命中很多东西。比如一起少年连续服毒事件中,当中有几个人居然还是小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柴静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对话。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个人生活

柴静总是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业余时间,柴静喜欢旅行,她喜欢独自爬山,因为在她的眼里,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对生命的疑虑,地域变动,总会减小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

除了旅行,她还喜欢摄影、阅读和写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认为自己不太会讲话,也不擅长身体语言,感受又丰富,只有文字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做采访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摄影师、四处旅行者或者干脆就做水手,当然,闲暇时可以写些文字。

主持主要节目

柴静主持图片(11张)《夜色温柔》

《新青年》

《三联生活周刊》兼职记者

《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新闻调查》(出镜记者)

《柴静两会观察》

《面对面》

《24小时》

《看见》

代表栏目

从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现在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今年将从三月三日至十八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

柴静这个栏目将保持和发扬鲜明特色,精确把握两会热点、焦点,把镜头和话笥对准最贴近观众的事件、人物,以记者柴静的发现式报道为主线,将生动的现场新闻和深度的专业评论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两会。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还将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

邱启明柴静推新节目

近日,央视一套的节目调整正在悄然进行

保健知识
母婴用品
婚姻家庭
社会公益
跳蚤市场
十二星座
娱乐明星
宝宝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