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孩子并不需要“育儿专家”,只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爱。

孩子并不需要“育儿专家”,只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爱。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5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01、不知道有没有妈妈和我一样,每次看到育儿书籍或者网上的知名大V的文章,总是会想,这些专家懂得这么多育儿知识,他们的孩子一定很厉害吧!我甚至想象,如果把懂医学的、懂辅食的、懂心理学的、懂脑科学的各路专家集合起来,办一个托儿所,那一定是未来精英的摇篮,培养出的孩子肯定会特别牛逼!

谁知道,最近看的一个心理学案例让我大跌眼镜。原来,这世上真有各路育儿专家合办的托儿所,但是,这个被寄予重望的模范托儿所,不仅没有培养出令人骄傲的牛娃,甚至远远比不上普通家庭培养出来的普通孩子。

这个听起来牛逼闪闪的托儿所在英国,叫汉普斯特托儿所,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家托儿所是为了照料失去父母,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中抚养的孩子而设立的。托儿所的院长是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分析专家安娜.佛罗伊德和她的终身合作伙伴多萝西.伯林厄姆。

安娜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孩子并不需要“育儿专家”,只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爱。

我们现在熟知的口欲期、肛欲期这些名词就是她父亲提出的。安娜.佛罗伊德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评为“20世纪100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

托儿所所有的保育人员都是经过专业的督导,从儿童工作者中筛选出来的。虽然他们没有佛罗伊德那么出名,但在当时人人都称得上是育儿专家。并且,托儿所的管理规定和执行办法都是根据当时最先进的儿童发展与儿童心理学制定的。

世界驰名的院长,育儿专家担任保育员,先进的制度,这所托儿所可以说占尽了所有优势资源。结果怎么样呢?下面是他们的成绩单:

语言能力:汉普斯特托儿所里两岁孩子语言测试平均结果,要比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落后六个月。

排便训练:这里的孩子普遍要很晚才能完成排便训练,工作人员很难得到孩子的配合。

性格培养:托儿所的孩子相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性格更暴躁,更难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

社会情感:这里的孩子和他人的情感联结很差,很难去理解他人的喜悦、悲伤、愤怒等情绪。

看到这个结果,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疑惑,同时还有点小得意:我怎么就比育儿专家还厉害呢?下面,一帆就给你讲讲,普通家庭为什么优于模范托儿所。

02、父母的爱,让孩子满足、放松

孩子并不需要“育儿专家”,只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爱。 第2张

情绪更加稳定

婴儿与父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保护的,内心充满了安全感。在婴儿刚出生的那几个月,任何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刺激都可能引起他的惊吓反应,但如果此时他正待在父母的怀里,那么惊吓就只会给他造成很轻微的影响。

前三个月的婴儿,普遍有个不良嗜好,那就是喜欢抱睡。妈妈抱在怀里,睡的沉沉的,但一放在小床上,任何一点动静都有可能让他惊醒。

其实,这就是因为小婴儿的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出能够吸收强烈刺激的“缓冲区”,当他独自躺在小床上时,轻微的肠道胀气、窗外小狗突然的叫声都可能会强烈地刺激他的神经。而如果他此时正被父母拥抱着,则父母的身体充当了“缓冲垫”,弥补了这一缺失。

父母的拥抱和爱抚,能让小婴儿在生命早期情绪更稳定。而孩子日后神经系统发育的稳定性,以及处理外界刺激的能力,很可能会沿用小婴儿时期的经验。

反过来,如果小婴儿感受不到自己被父母照料着,日后很了能变成一个易怒、容易收到惊吓的孩子。

03、父母的爱,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

让他自尊、自爱、自信

生命早期,小婴儿并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他通过几百遍的吮吸自己的手指头,才发现这种感觉和啃其他的东西不一样;他把自己的小手举在眼前研究了无数边,才终于发现这好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最终,他通过无数次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对照,终于形成了一个关于“我”的形象。而对于小宝宝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就像情诗里写的:你就是我的全世界,没有了你,我也将失去自我。其实这并不肉麻,这是宝宝和父母之间爱的写实。

因为父母的爱,宝宝认识了自己。因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抚、亲吻、赞美,宝宝懂得了父母的爱,他也跟着爱上了自己,因此有了自尊、自爱、自信。

也是因为父母的爱,宝宝爱上了这个世界。从学会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开始,他慢慢懂得观察他人的情绪,最终能够理解人类所有复杂的情绪,喜悦、欣慰、忧愁、悲伤。

被父母全心全意爱着的孩子,才有机会发展出情商。而在托儿所的婴儿,由于很难和工作人员建立起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眼中的客观世界是混乱的、破碎的、不稳定的。因此,他们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完整的人格,也很难去理解他人的情绪。

04、父母的爱,让孩子无所顾忌

勇于去探索外在世界。

八九个月大的小宝宝,身上有着相互矛盾的两个现象。一方面他们有了分离焦虑,只要妈妈一离开就痛苦地哇哇大哭。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坐在妈妈怀抱里,总是像个小冒险家一样去家里各个角落到处探险。

我们家涵涵正处于这个阶段,每当我给他喂奶,他总是匆匆忙忙地吃上几口填了填肚子,就愤怒地把我推开,嫌弃我耽误了他的伟大事业。他忙着呢,茶几腿要去抱着啃一啃,收纳箱里的皮球要翻出来扔上一百遍,窗帘布要去扯来扯去感受一番。一个崭新的精彩世界等着他去认识,哪里顾的上吃奶!

他之所以情愿饿肚子也要忙着探险,是因为在前面几个月他已经和妈妈建立起了稳定的亲密关系。他认定自己是被爱着的,如果自己饿极了,妈妈一定会给他吃奶。既然这样,大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尽情地去认识这个新世界,至于奶嘛,早点吃和晚点吃又有什么关系。

由此可见,小婴儿这种不可思议的旺盛精力,不仅仅是生理成熟的结果,也是父母爱心浇灌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富有安全感,才有兴趣去追求生理需求以外的乐趣。

而生活在收容机构里的婴儿,他们拥有与其他婴儿一样的感觉器官,同样学习坐、爬和走,却难以被外界的物体所吸引,也找不到探索的乐趣和激动。这些孩子在让人担心的漫长时间里都处于小婴儿的心理状态。对他们来说,身体和生理需要仍然是生存的核心。

05、父母的爱,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刚出生的小婴儿是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它们心目中自己就是操控这个世界的魔法师。肚子饿了就必须马上吃到奶,感觉困了就必须马上进入睡眠,如果这些没有得到满足,小家伙就立刻变脸哇哇大哭。

正是由于对父母强烈的爱,让他们想要模仿爸爸妈妈,像大人一样文雅地等待食物端上桌,像大人一样在马桶上排便,而不是尿在裤子上。

当他们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比如咬人、抢玩具时,妈妈表现出的不高兴,会让他感觉沮丧,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妈妈的爱。正是这种担心,让他有了形成自控能力的动力。

因为太爱父母了,所以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所以不愿意惹他们生气,这就是孩子愿意融入这个文明社会的原始动力。

而生活在托儿所的孩子,虽然也有工作人员教孩子各种规矩,孩子最终也可能会学会自我控制。但是本质区别是,他是出于对权威的恐惧而学会自我控制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无助的奴隶,要么表面顺从而内心狂暴。

很多收容机构对待孩子并不残暴,但是由于孩子缺乏稳定的亲密关系,很多人长大后会变得残酷无情,就要像虐待狂再去施虐一样。

06、汉普斯特托儿所后来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采取了另一种改良方案:把一些小婴儿和一岁以上的幼儿组成小家庭,由一两个大人专职负责这个小家庭的“父母”,这样就形象地模拟了普通家庭的情况。

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和普通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相去甚远。因为,人为组成的家庭不是真正的家庭,保育员为了工资而对孩子付出的爱也完全不能等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其实仔细想想,对于这个故事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再牛逼的育儿专家,她所有带孩子的理论、技巧,如果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又能多大程度上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呢?

其实这也是一帆一直以来的观点,根本没有包治百病的育儿专家,父母是最懂孩子的人,也是最爱孩子的人,孩子应该怎么带,最终还是只能靠自己。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