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6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去年的秋天,我在纽约一家幼儿园的课外班做家长志愿者助教,课外班的孩子都是3、4岁的年纪,班级里养了两条金鱼。快到冬天时,金鱼死了,班主任老师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带着孩子给两条金鱼办了一场“葬礼”。在这之前,她还和孩子们进行关于“死亡”的讨论,解答孩子的各种提问,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最后带着孩子们把金鱼放进一个纸盒,然后一起埋在了幼儿园外面的一颗树下。

之后的两周,他们还做了一本纪念金鱼的画册,老师帮着把每个孩子要说的话写在书里,旁边还贴了金鱼的照片,还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贴纸。这个画面一直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一群孩子围着一棵树,认真地对着两条金鱼说再见,说谢谢陪伴我们的日子,我们会想念你们的。

当时的这个场景触动了我自己童年的回忆。我的第一个动物伙伴是蝈蝈,在我大概3岁的时候,陪伴了我一整个夏天,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它,喂它吃毛豆。

到了秋天,某一天早上,我起床去看它,它不见了。我当时难过的大哭,妈妈告诉我,它死了,扔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了”就要“被扔”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活在担心里,我担心我会死,然后就被扔了。

第二次知道“死”,是我5岁的时候,一个远房姨奶奶过世了,我再一次听到大人嘴里提到了“死”。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我是否还担心“死了被扔”,但我记得我问了妈妈,姨奶奶怎么了?

估计妈妈当时怕我担心了,告诉我,姨奶奶睡着了。于是,我又开始担心“自己睡着了”也会死去。我不仅担心自己,我开始担心妈妈也担心外婆。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当时对外婆说,外婆,你不要睡啊,你睡了就要死了。外婆伸手打了两下我的嘴巴,她觉得这是“触霉头”的。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这就是我人生最初关于“死亡”的记忆,那时的我是困惑和恐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场金鱼葬礼深深触动了我。是的,“死亡”这个话题很多成人都想回避,但不谈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解惑和支持。

和性教育启蒙一样,如何谈论死亡是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的。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和学龄前的孩子(也就是大概2~5岁)谈论死亡。

妈妈,什么是死?

当我们对孩子描述“死亡”时,不要用那些隐晦的比喻,不要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像我们一样感受好一点。就好比我小时候妈妈说的“睡着了”,这就直接让我联系到了自己每天睡觉的行为;还有的父母会说“离开了”,这就会让孩子担心父母外出购物离开一会是不是也就“死了”。

最好的解释就是提供更加具象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可以说,“XX死了,她不能再呼吸、吃饭、走路、说话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基本生存需求非常明白,这样的解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理解。

提供简单却清晰的回答,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之后,我们可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根据她的新提问,慢慢帮助孩子扩充知识库。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第2张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死”这个话题后,他们的小脑袋就会开始自我消化吸收。然后我们就会遇到孩子问的很多奇怪,甚至非常粗鲁的问题,常常会让我们很生气,甚至觉得这是在““咒我们死”。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学龄前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对于“死亡”还是一知半解。他们认知里的“死亡”是暂时的,也许就像奥特曼没电了,充一下电就又复活了;或者像海绵宝宝那样压扁还能再站起来。这对他们来说,“死亡”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他们蠢蠢欲动想了解,什么时候妈妈可以像“奥特曼”那样,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像“奥特曼”那样。

另一种可能性是,现实生活中发现的事让他产生担心了,也许是家里亲戚的离世,他看到了大家都很伤心难过,也许是同学之间在谈论。他开始担心自己。他真正想问的是,妈妈死了,谁来照顾自己。

当我们解读了这个问题后,其实就不难发现,孩子不是“咒我们死”,而是真的有不理解。这时,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回应,不准问这样的问题,谁教你的啊,就不利于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了。

不管是基于怎样的原因,当孩子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这么回答,“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妈妈会等到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才会死”。如果你感觉到孩子是担心无人照顾他,可以多加一句,“即使妈妈死了,你还有爸爸、XX、XX,他们都会照顾你的,大家都会很爱你的。但是妈妈一定还会活很久很久”。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第3张

妈妈,生病了就会死吗?

这也是很多孩子会有的困惑,因为很经常的,我们会告诉孩子,“XXX生病了,所以他死了”。但孩子无法理解,原来生病也有轻重之分,于是当他们发烧感冒时,会出现特别大的反应了。有时,父母就会疑惑,孩子小时候并没那么娇气啊,为什么大了,一点点小毛病就各种虚弱闹脾气呢?

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生病唤起了孩子之前还并不怎么理解明白的“死亡”概念,之前我们的随口的回答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的心里,现在当他经历“生病”,他突然就把这两者联系了起来。

因此,当我们和孩子说“XX生病了,所以死了”的时候,请一定要多加一句,“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时,人才会死。大部分人都会活很久很久的”。

抓住其他机会谈论“死亡”

死亡教育远远不该当真的发生家庭变故时才开始的,很多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或者是自己的宠物离世了,这就该是我们第一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就好比我文章开头分享的那个幼儿园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小动物的死去,就像我妈妈当年做的,随手扔了,抽水马桶抽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折射了我们成人内心深处对于这类话题的害怕、恐惧和不安,这就很难真正地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

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