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毁掉了孩子的共性?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毁掉了孩子的共性?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6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庭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所能带给孩子的影响会追随一生。

但是,有谁是天生就会做父母吗?

中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谈家庭教育时曾说过这些——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毁掉了孩子的共性?


那么什么是好的父母呢?

好的父母要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好的父母要能够明白——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下面分享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常会出现的十条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让孩子处在一种危险的成长环境里,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希望各位父母能够及时检视自身、做好自我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引导孩子走向更加健康向上的成长轨道。

1、期望过高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极力追求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

这种心理与期望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试想一下,孩子一味迎合外界的期望与要求,成为表面上完美与优秀的孩子,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迎合期望与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就会忽略本身追求,失去自我的意义。

这种为了别人而活的生命状态就如一颗定时炸弹,最终伤到的,不知是别人还是自己。

2、与他人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比较孩子的好坏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孩子不是一件物品,更不是专属于某人的私人物品,为什么会被拿来比较呢?

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荣耻相关者的父母,其实质是虚荣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且好面子。

而孩子却就此被铐上了比较的枷锁,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被拿来作为虚荣的砝码。随着被比较的人的不同,还要忍受父母的忽喜忽怒。

孩子不断去模仿“别人家的孩子”,就这样逐渐迷失了自我。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毁掉了孩子的共性? 第2张

3、贬损孩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

但是,当父母对于孩子的所作所为有不满的时候,就喜欢用自己高高在上的语调来贬损孩子。

其实,孩子做错后本来就会内疚难过、羞愧不已,而父母却被自己不满和愤怒的情绪支配,用言语来刺激孩子,加重他们的自责。除了让孩子更加走不出自己的负罪感外,更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其实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无言的陪伴与单纯的支持更为重要,得到爱与鼓励会比贬损更让孩子拥有向上的力量。

4、数落孩子

无论是体格、经验还是思想,家长与孩子有着天生的不平等。

同时,如果也认同与孩子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家长就会自然而然地教导与数落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人体会到自己的威严,有些人拥有征服感,从而洋洋得意。

但是孩子表面服气,心里是真正的服气吗?多少孩子的反叛与心理扭曲都源于这种不尊重、不平等的野蛮行为。

真正的教导应是“不言之教”,真正的威严应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而不是在数落中让孩子慢慢失去自尊。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毁掉了孩子的共性? 第3张

5、有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要是考好了就给你买旅游鞋!”

或者——“你听话,我们全家去旅游!”

这些条件乍听起来合理开明、有理有据,但是却是在暗示孩子——

符合标准才是被爱的。

就是说,如果孩子想要得到爱,就必须付出一些代价。

请各位家长细想,这样对吗?

带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我们的选择;爱孩子,也是我们的义务。

每个孩子都值得无条件的被爱,而不是被这些条件绑架。

6、预言孩子没出息

这种预言有两种后果。

第一种是:越说孩子没出息,孩子就真的没出息。

孩子在你的消极暗示汇总完全丧失了斗志和学习能力,实现你的预言;

第二种就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会努力去证明自己。

活在证明中的孩子也许会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代价却是失去自我。

在他人眼光中努力打拼的的孩子,对于幸福的理解具有缺陷,也失去了追求幸福人生的机会。

7、限制孩子的行为

有些家长可能人生比较成功,因此把自身阅历和人生经验带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来。

这部分家长很自我,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掌握全部主动权,不许他人置喙,更不许孩子有自主权。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一举一动生活的像个木偶,又怎能勇敢自信?

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论你经历的是什么样的人生,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毁掉了孩子的共性? 第4张

8、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具有三个心理独立期,分别是:3岁、9岁、12岁。在这三个时间点前后,是孩子成长最为迅速的时候,也是能获取独立人格的最佳时期。

孩子从小学习吃饭穿衣,这是必经的过程,但是家长却总要加以干涉。

在吃饭时——“别洒了,要不我来喂你吧?”

穿衣服时——“这个不行,换这件吧!”

甚至不问孩子的喜好就帮孩子报兴趣班。

这都是不智之举。

因为代替就是剥夺。你代替了孩子的什么成长,就会令他丧失了什么学习能力。

9、担心孩子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父母都是活在焦虑之中的。

家长总是在担心。担心孩子跟不好的人在一起,染上不好的习惯。

但是正如“墨菲定律”,如果你想要得到最不想要的结果,方式就是担心与焦虑。

比如担心孩子染上网瘾的父母每次经过网吧,都要跟孩子强调——“你可不能进去,进去就是坏孩子了!”

孩子也许还不明白网吧是什么,却记得了父母的慌张和担心的情绪,这令他好奇,直到非得进去一探究竟。

10、不相信孩子

家长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

想要孩子一跃变得优秀完美,却不肯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与磨练。

就好像想要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却把它禁锢在温室大棚;

想要雏鹰遨游天空,却不让它学习飞翔。

他们总是不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控制能力。比如孩子在家写作业,你却认为他会去玩电脑,非要在家看着才安心。

但是,如若不懂得尊重与信任孩子,就是在毁灭孩子的自尊,切断孩子的广阔前路。

试着放手和信任,也许孩子会成长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