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2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总是有妈妈抱怨孩子在家玩手机、看电视、吃零食毫无节制,不仅耽误了很多正事,还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实在是让人烦恼。其实做父母要反思自己,为什么孩子自控力差?导致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孩子的这些状况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自控力差,管不住自己,即使家长干涉和教育也没有多大效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自控力差呢?难道这仅仅只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吗?要是这样说的话,我可要第一个替孩子叫屈了啊!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大多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孩子自控力差,家长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自己是否一直在做一些促使孩子失去自控能力的事情呢?

1.家长自身没有做好榜样

家长自己的自律性是否也非常差?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毫无节制地玩手机,看电视和吃零食?如果家长长期在孩子面前随心所欲,毫无节制,那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有个朋友,自己特别沉迷于游戏,几乎一有时间就钻进书房,在电脑上打得昏天暗地,每次到了饭点都是孩子来喊他吃饭,而且喊半天都没有反应。

终于有一天,孩子趁他不在家时也跑进书房去打游戏,而且几乎是无师自通,也打得昏天暗地的。妈妈每次喊他吃饭他也是半天没有反应,没办法只好等爸爸回来后投诉他。

当朋友批评孩子时,孩子竟然理直气壮地顶撞:“你不也在里面打游戏半天不出来吃饭?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呛得朋友半天说不出话来。

所以说,作为家长,出来混是迟早要还的。

2.孩子缺少高质量陪伴

有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孩子,内心都是丰盈而灵动的。在父母的引导和陪伴下,他们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和兴趣爱好,所以一般是不会毫无节制地沉迷于电子产品上的,即使玩,也都会有节制的。

当孩子长期沉迷于手机和电视,那一定是他内心太孤独太无聊了,生活中没有比手机电视更有趣的事情吸引他,所以他只能寄情于电子产品。

当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写得一手好字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经常陪他去参观名师的书画展?并和他一起练习毛笔字,并且自己还练得一手好字呢?

当别的父母下班后在家专心陪孩子亲子阅读和玩游戏时,你则长期出差在外,即使在家里也是拿着手机在游戏里奋战,跟孩子毫无情感交流。

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即使有交流,也是一直在找孩子的不是:

“你怎么老是玩游戏啊!”

“看,你又粗心了,这么容易的题目都做错!”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又忘记洗手了呀!”

这样的交流让孩子在心底离你越来越遥远,终于什么都不愿和你沟通,只好带着压抑的情绪到其他地方去发泄了。

如果家长愿意花心思陪伴孩子,带孩子去郊游,陪孩子做手工,玩游戏,做孩子喜欢的事情,孩子就不会在虚拟的电子游戏里寻找安慰了。

3.处理方法不科学

信口开河后又不遵守承诺

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只要你把饭吃完了,爸爸就给你买个玩具汽车!”“只要你好好写作业,我明天就给你买个超人!”

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呢?有的家长可能一次两次还能信守承诺,可却被孩子紧紧地抓住了“把柄”,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跟家长讲条件。

而有些家长则纯粹是说说而已,事后早就将承诺抛到脑后了,同时被抛掉的还有家长在孩子心里的信任感,当孩子不相信你了,自然也不会听你的了。

说教不行就严厉管教

既然不能提条件,那就讲道理吧,“玩手机看电视会伤眼睛,零食吃多了对身体有害哦……”,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其实孩子根本没有听进去。

最后来点严厉点的吧,直接把手机和零食没收,把有线网拔了,看孩子还能怎么办?孩子哭闹,那就揍一顿,老实了吧!

结果发现他半夜躲在被窝偷偷玩手机,或者老是借口到同学家去玩,其实是躲起来看电视了!

于是家长气愤交加,又训骂一顿,结果问题越来越严重,孩子越来越没有自控能力,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4.家长没有摆正心态

家长自己要摆正心态,不要总是用焦虑的心态把孩子的问题无限放大。

手机、电视和零食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要一看到孩子今天玩手机时间长了一点就开始焦虑,担心他会越玩越沉迷,担心眼睛近视,然后喋喋不休地“唠叨”孩子。

其实孩子本来是想玩完这一局就结束的,结果被家长这么一焦虑,索性再玩几局;本来想看完这一集电视就去吃饭的,结果家长一唠叨,孩子索性再看几集;

本来想吃完这包薯片就不吃了的,因为吃多了确实不舒服,结果家长一训斥,索性再多吃点,刚好晚饭也不用吃了……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家长的消极情绪(焦虑)会传染给孩子(把问题严重化),会把你所有的担心都变成事实。

所以家长要把积极情绪传给孩子。

“哦,马上要吃饭了,你看完这一集就会过来吃饭的吧。”

“这一周的零食快被你吃完了,要等到下周才会再买的哦。”

“哟,游戏打得这么激烈啊!打完这一局你就去睡觉吧。”

看似轻描淡写,但由于孩子没有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他的行为便会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看完这一点我就过来吃饭!”

“零食快没了,我要少吃一点。”

“等我打完这一局就睡觉去。”

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也请不要焦虑,把你的眼光收回到自己身上,快乐地去做自己的事,暂时“忘记”孩子。

等他结束后再“提醒”他,把你们一起约好的规则再说一遍,然后该“罚”的就正常“罚”。

总之,为人父母,其实就是要修炼一颗从容淡定的心,也就是要做一个佛系人:够强大,够包容。

5.规则没有立好

规则一词是针对三岁以上孩子而言的,三岁以下的孩子还无法理解规则的意义,这时候跟孩子讲规则就是对牛弹琴,而强行立规则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甚至延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立规则时千万不要搞专制,不能由家长一个人说了算,要和孩子共同商讨,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规则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规则内容也不能只针对孩子一个人执行,全家人一起遵守会更有说服力。

比如玩手机和看电视,全家人规定在某个时间点以后都不可以玩,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规则是为他一个人制定的,就不会有抵触情绪。

把约定好的规则写在卡片上,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并由孩子来亲自监督和执行。

规则有奖有罚,并要严格持续地坚持和执行,千万要能因为孩子哭闹而破坏。要言出必行,这样孩子才会有反省,才能在试错中提高自控力。

6.对孩子管得太细

孩子天生是爱自由的,如果管得太细,孩子做任何事家长都要干扰,孩子要么会奋起反抗,要么就压抑自己,最终导致出心理问题。

安全和道德是制定规则的底线,孩子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有安全隐患的行为需要家长阻止,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则需要及时阻止。

比如孩子要到马路上去玩,那家长就要告诉他马路上的危险,不能在马路上玩;当孩子在朋友家想要随意翻柜子里的东西时,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制止:这里不是我们的家,这样不可以。但是记得千万不要用训斥的语气与孩子解释。

因为训斥会让孩子感觉受到了心理攻击,为了填补内心产生的内疚感,他会无意识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甚至将问题发展得更严重,这样他的心里才会好过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骂孩子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另外,孩子经常不会因为你说一次他就能记住,他有可能同样的“错误”要犯很多次,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了。

只要孩子没有超越安全和道德底线,他的行为没有影响伤害到别人,都应该给他足够的自由。

孩子跑得太快担心他摔跤,赶紧跑过去制止;孩子不愿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其他孩子,觉得她太自私,又过去说教;孩子今天想穿裙子担心她着凉,非要逼着她穿裤子,她哭闹又觉得她太不懂事……

家长如果总是在小事情上和孩子过不去,最后孩子要么被教育得非常懂事,但却毫无主见,事事都顺从于别人,要么那孩子会变得特别叛逆,事事都和家长对着干,毫无自控能力。

束缚太多的孩子,都是没能好好地做自己,所以才会迷茫无措。

7.家庭氛围不和谐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爸爸爱妈妈,爸爸妈妈爱孩子。很多家庭养育孩子都是以妈妈为中心,如果妈妈状态不好,可能是家庭氛围不够和谐导致。

比如爸爸长期缺位,或者爸爸没能理解和尊重妈妈,然后妈妈自己也需要反思与爸爸的相处模式。在养育孩子时是否大包大揽,同时又对爸爸多有抱怨?

还有一种家庭模式也是最为复杂而常见的,那就是三代同堂式家庭,家里有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如果家庭成员育儿观念不一致而导致家庭氛围不和谐,那么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所以就更需要爸爸妈妈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了。

最后,总结以上各点会发现,只要给够孩子正确的爱与自由,他就一定不会没有自控能力。相反,他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同时又很自律的孩子。

如果不是,那就对照一下,看看你中了几条?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