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当孩子说错话时能急着纠正吗

当孩子说错话时能急着纠正吗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2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孩子说错话时能急着纠正吗?每年,总有忧心忡忡的父母问我:我孩子已经四岁了,有好些发音,仍不准确。不管我怎么纠正,她就是改不过来,宝妈该怎么办?

我孩子说话的语法不对。不管我教他多少次,他就是学不来。

听到这些问题时,我脑海里总浮现出那些孩子的努力。

他们那么努力,想把音发好。

比如说,想发出“姑姑”于是瞪大眼睛、全神贯注、用力的先说大人教的:/g//u/,但无耐紧接在后,发出的却仍是“嘟嘟”,而不是“姑姑” ,令大人泄气。

大人在听另一个大人说话时,绝不敢动不动就纠正对方的用语错误,最多是以澄清的方式,说:所以你的意思是……?

但许多大人听小孩说话,可就不是如此:

“怎么连这个音也发不清楚呀?你是不是大舌头呀?”

当大人这样责问或评断幼儿说话时,结局常常是,幼儿因为不被了解,气的愈说愈大声;或者失去信心,干脆闭嘴不说了。

说话的目的是沟通,它把幼儿心里想的、感觉的、脑中所理解的,具体的以声音、词语陈述出来,期望与听者沟通。而孩子们自己也很清楚,他们所理解的,远比他们所能表达的高明得多,所以他们说话时,总会借助动作、表情,努力把话说清楚。只是这样的努力,不见得能获得大人的青睐!

身为听者的大人,如果动不动就纠正发音、改正文法、批判用辞,那孩子怎么跟他沟通呢?孩子已竭尽所能,结果还被嫌东嫌西,他就会觉得自己说的话,都有问题;自己想的,都不成熟。

一般人对语言学习有个大误解,就是认为语言是模仿的结果。在这个认知的前提下,大人把孩子看成是空罐子,所以只要不断塞入语言材料,幼儿就会说标准的话了。然而实情并非如此。

当孩子说错话时能急着纠正吗

语言学习,要靠自己归纳

人类的婴儿,先天上,的确已具备语言学习的机制。但要让这个先天的机制运作,除了语言环境外,还需要孩子自己的归纳能力,孩子必须把已经学会的,加以类化和转移。

也就是说,幼儿学会语言,是因为他能从所处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归纳出该语言的用法或规则,而且也把它转用出去。

1.我不要不要吃。──(双重否定)

2.我不要那个弯腰的红包。──(不会说折了,转以自己会用的语词表达。)

假如语言的学习只是纯模仿,那些语误又怎会从孩子的嘴中吐出来呢?所以孩子的语误,不是错误,应该说是:儿童文法的类化表现。那是孩子潜意识的、不自觉的从语言环境中,归纳出语言的规则,也类化著、转移著那些规则,以求表达和沟通。

不用担心,孩子不会永远停留在他的“儿童文法”里!有个统计数字是这样的:一个正常人,每天平均要讲四万个字。也就是说,当你的幼儿身处在充满话语的环境里,他有的是聆听正确语言的机会。

所以他有足够的刺激,去修正他的儿童文法,然后再转用那已修正过的规则。经过这样的循环试验,孩子的说话,也就会愈来愈接近大人文法了。

许多大人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另一个误解,就是认为错了,要马上订正,这样的及时教育,最有效力。在这个教养前提下,大人把孩子的学习过程当成国文考试的改错题,所以只要大人不断的耳提面命,那幼儿就会说标准的话了。但实情也不是如此。

愈小的孩子,因生活经验少、能表达的词汇少,在寻求词汇和指称物之间象征关系的道路上,就愈会出现过度类化(例如指鹿为马)、或是类化不足(如糖糖不是糖果)的现象。这些现象,不是大人想改就能改,勉强不来的。

以扩充和澄清的方式,来示范正确的用语。目的不在纠正,而是提供完整的线索。让孩子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词汇原则加大、词汇量增广等发展,逐步悟出词汇和指称物之间的稳定象征关系。例如,当你听见孩子指牛为狗时,不妨说:

“他也是有四条腿。这只会哞哞叫的动物,是牛……”

所以,请允许孩子用错词,不要直接批判孩子的用语!去澄清孩子所说的,去扩充孩子的词汇和观点。这样的做法,比较有效,也不会阻绝孩子自行归类的思考练习和努力。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