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的原因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的原因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正常吗?好好的孩子,怎么会有看不见的朋友呢?今天来看看孩子有了「假想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家长又该怎么引导。

假想朋友

是心智发展的正常现象

学龄前孩子的绘本或者童话故事中,各种各样的动物,甚至花花草草、太阳、云朵、石头都像人一样有情感。

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很有限,只能够以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模式去想象世界,很自然就觉得万物有灵。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对世界的认知也清晰起来,等他们开始玩假扮游戏时,说明他已经开始具备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了。

但这种能力却远远不如成人,孩子心中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孩子更容易进入到想象之中。

依靠想象想象力达成某种愿望,简直是孩子们的日常

想要妈妈不上班,一直陪着我,抱着有妈妈气味的衣服,妈妈就在身边了。

想有个只属于自己小伙伴,毛绒玩具马上就在想象之中活灵活现。

想变成一个强壮的男子汉,摆出超人的动作时,想象之中就自己就像他一样的无所不能。

就像《头脑特工队 Inside Out》里面的小主人公莱莉。

当把爸爸喂饭的勺子想象成喜欢的飞机时,自己原本讨厌的西蓝花也变得美味起来;

把沙发之间的地板想象成火山岩浆时,自己跳到另一个沙发就成了无比刺激的胜利;

她就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名字叫「冰棒」。

莱利一个人的「冒险」和「嬉戏」,欣喜与兴奋也在「冰棒」的陪伴下变得更加精彩。

虽然莱利更大一些后,这个假想的伙伴渐渐淡忘,但在故事中莱利后来遇到困境的时候,在记忆宫殿中与「冰棒」重逢,这位曾经最好的朋友再次成为莱利走出困境的重要陪伴和支持的力量。

实际上,所有的假想的伙伴,都是用孩子曾经见到过、体验到的部分,再经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满足自己当下心理需求的。

孩子爱幻想

需不需要干预要看这两方面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的原因

经常有家长担心,孩子有了假想朋友,万一分不清楚理想和现实造成了危险怎么办。

这时候到底要不要干预孩子,主要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1. 是否有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

2 到 7 岁的孩子就会逐渐发展出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比如,他们玩过家家的时候,只会做出吃的动作,不会真的把食物玩具给吃进去。

如果通过观察孩子很多的情景,都觉得孩子没有发展出这种能力,那么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2. 想象是否阻碍了孩子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孩子能力的发展,通过想象来满足自己愿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然而想象永远比现实要完美,也要便利。

如果孩子太过于依赖自己的想象,而不愿在现实世界锻炼和发展自己,那就需要引起注意。

比如孩子只沉浸在跟自己假想朋友的玩耍中,不愿意去跟真实的小朋友发展友谊,那么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就容易滞后。

这样引导

假想朋友也能是成长的好帮手

孩子有假想朋友,大部分都是正常的,父母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就会让孩子想象朋友发挥更大的价值。

1. 接受并尊重

孩子有了假想朋友,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纠正孩子,无情地戳穿他。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还会觉得很受伤。

其实,你可以问问孩子,他的「小伙伴」有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本领,平时是怎么跟孩子相处的。

这些都反映出孩子内心渴望,是更好了解孩子的途径,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小伙伴」的善意。

2. 正向引导习惯

我在给儿童做心理干预的时候,有时候也会使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调动孩子的想象力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孩子害怕某种情景,我会让他想象有一个超级英雄一直在他身边,只要一个细微的手势,超级英雄就会随时出现。

黄磊的女儿多多,也曾经有个假想伙伴「长颈鹿」。

多多哭闹时,只要提醒她长颈鹿在笑她,她就会自己调整情绪,然后对长颈鹿说:「长颈鹿,我不哭了。」

很多时候,假想朋友是孩子自我内化的好帮手,家长稍加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帮孩子区分想象与现实

虽然孩子有假想朋友有很多好处,但我们还是要帮孩子更好区分想象和现实,更好区分他们之间的界限。

可以通过跟孩子玩「想象与现实」的游戏,你来描述,孩子来判断这是「想象」还是「现实」。

你可以跟孩子商量:「我们来玩个游戏,下面我说的这些你来判断他们是不是真的?」

宝宝有软软的、黑色的头发。

宝宝会自己穿衣服。

妈妈其实是女超人,会飞的。

等孩子能判断出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现实后,还可以让孩子来说,你来给答案,让孩子来评判对不对。

孩子有假想朋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的正常的情况。

除了正确引导之外,父母还要多多陪伴,孩子的愿望能在现实里得到满足,对假想朋友的依赖自然就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