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过家家”里有学问

“过家家”里有学问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6.4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岁左右的孩子喜欢玩“过家家”,自动自发,自得其乐,你想要阻止,难上加难。这是因为“过家家”游戏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乐趣,还有美妙的学习体验。

“过家家”里有学问

“过家家”里有学问

2岁左右的孩子喜欢玩“过家家”,自动自发,自得其乐,你想要阻止,难上加难。这是因为“过家家”游戏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乐趣,还有美妙的学习体验。

在幼儿园,“过家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那里有多种模拟社会生活的场景,如医院、超市、快餐店等,孩子能身临其境,对各种社会生活进行模仿和演练。譬如,在“医院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了解一些医生和护士等职业的工作细节,学习病人就医的过程。在“超市游戏”中,孩子们学习如何购物,如何算账……

除此以外,“过家家”等模拟游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它能让孩子学到:

* 克服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

* 认同自己的性别,产生正确的性别归属感。

* 学习如何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进行思维转换。

露露做起医生来有模有样,白大褂,大口罩,听诊器,正襟危坐。对于前来就诊的病人,她会很警惕地问:“有没有发烧?”如果病人说没有,她就一副很放心的模样:“那应该不是甲流哦。”随后才开始正式的诊断治病过程。

她还时不时地指点第一次做护士的通通:“你这样不对的。医院里护士阿姨打针的时候,先用棉花擦一擦,再打针的!”

克服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现实生活中的露露可没有这么控制自如,神情坦然。实际上,她怕医院、怕医生,怕得要命。每次去医院,她都是哭得呼天抹泪的。但是,现在“过家家”的时候,她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医生,随着看病、开药、打针等过程的重现,露露逐渐明白吐舌头看喉咙、听诊器放在胸前是检查身体的方法,一点儿都不痛。打针、吃药都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忍一忍就好了,慢慢地,她对医院和医生的恐惧感不那么强烈了。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心理治疗手段。在很多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也会用重现事件发生现场这个方法,让当事人得以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

正确认同自己的性别

观察孩子们玩“过家家”游戏,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2岁左右的孩子对于扮演什么角色根本无所谓,女孩愿意扮成爸爸,男孩愿意做一名温柔的女护士。但是,大年龄孩子则会有自己的想法了——“爸爸是男的,女生不可以的!”“医院里的护士都是女的,我不要做护士!”

这是孩子的一种进步,他们已经有了性别归属意识,尽管是非常粗浅和片面的。不用急着纠正孩子们的想法,这是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

在美国,人们对婴儿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有着严格的要求。男孩子不能穿女装,女孩子不能穿男装。原因就是怕孩子混淆自己的性别,长大后变成同性恋!

要说2岁孩子的着装,如果你家的男孩不愿意穿红色的衣服,女孩不愿意穿黑色的衣服,那当然就应该由着他们了。

在现实和想象中转换思维

“过家家”游戏中,露露不仅是一位演员,还是一位导演,她必须不断地在两者之间转换思维,在现实和想象中转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她和病人交谈时,她是演员——“医生”;但是,当她指点小伙伴怎么打针的时候,她又是导演了,完全跳出游戏之外,指导着游戏的进行。

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对孩子的思维有很高的要求。孩子只有在了解现实生活和游戏情境的基础上,对现实和想象有了明确的区分后,才能在两者之间进行转换。

画画的时候,孩子也能学习到“在现实和想象中”转换思维,可是,这个过程是内在的,对孩子的思维要求更高。而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过家家”游戏就显得比较合适了。

推荐4个适合亲子互动的“过家家”游戏

打电话

道具:香蕉或长条形积木

玩法:香蕉或积木当电话机的话筒,和宝宝打电话。

观察重点:看看宝宝能不能自己把香蕉或者积木想象成话筒,如果可以,说明宝宝已经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象征意识,能把某样物品想象成另一样物品。

我去上班了

道具:爸爸妈妈的衣服、包袋、皮鞋、墨镜、口红、小镜子、领带、剃须刀、钱包、钥匙、餐巾纸等

玩法:和宝宝一起收集这些大人用的东西,然后请宝宝模仿爸爸或者妈妈,穿上合适的服装、皮鞋,并尝试整理包袋。

观察重点:宝宝穿的服装、皮鞋是否符合他所扮演角色的性别。同样,宝宝整理的包袋里的物品是否也合乎角色性别,比如,口红就不能放到爸爸的包里,剃须刀不能放到妈妈的包里。

我是理发师

道具:废弃的洗发水瓶子、梳子、毛巾、安全剪刀和围裙等

玩法:请宝宝围上围裙,扮演理发师。爸爸妈妈扮演顾客,请“理发师”给自己洗头或者剪头发。

观察重点:宝宝能不能模仿大致的洗头和剪头发的步骤。如果宝宝讨厌去理发店剪头发,你们不妨试试多玩几次这个游戏,过一段时间再看看宝宝,是不是不那么抗拒去理发店了。

我是勤劳的妈妈(或爸爸)

道具:宝宝的旧衣服、娃娃

玩法:宝宝扮演妈妈(或爸爸),给娃娃穿衣脱衣,给娃娃铺床,哄娃娃睡觉。

观察重点:在游戏中,爸爸妈妈可以选择给娃娃配音的角色,并故意和宝宝捣乱,“我不去睡觉,我要去游泳”、“你给我穿衣服,把我弄痛了”、“我是男孩子,我要穿裙子”等等,看看宝宝能不能正确处理,如果宝宝能跳出游戏的情景反驳你,那就棒了。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