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引导孩子远离自虐

引导孩子远离自虐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7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天,吴琪接到孩子学校的紧急电话:“你的儿子正拿着美工刀在手臂上划来划去,我们怎么劝他都不行,你赶快来校看看吧。”  吴琪在赶赴学校的途中不断地问自己:“我的孩子怎么了?他不想活了吗?他不过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还有一大段人生,怎么会想不开呢?”事后,儿子告诉吴琪:“我只是想知道刀子要划多深才会出血。”

引导孩子远离自虐

一天,吴琪接到孩子学校的紧急电话:“你的儿子正拿着美工刀在手臂上划来划去,我们怎么劝他都不行,你赶快来校看看吧。”

吴琪在赶赴学校的途中不断地问自己:“我的孩子怎么了?他不想活了吗?他不过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还有一大段人生,怎么会想不开呢?”事后,儿子告诉吴琪:“我只是想知道刀子要划多深才会出血。”

旁边的一位同学也插话说:“阿姨,这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班也有好几个同学想试试呢。”这位同学的话让吴琪更感到焦虑与困惑: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办?   心

理学家指出,如今一场“沉默的瘟疫”——自我伤害(即在无知中进行自虐)行为正在我国不少地方的孩子中间悄然蔓延。

专家们建议父母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并认真对待此事,不可逃避不管,更不能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是好奇心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孩子之所以自虐,是由于身心受到了伤害,自我感觉压抑,要寻找一种自我解压、自我发泄的方式,并不是真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自虐行为时往往采取“无言”或“直接斥责”的方式,使得孩子更不愿和父母沟通。作为家长,如果想要了解孩子为何会伤害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  第一,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的心声是为了让孩子说出心里话,而不是敷衍家长。

要想让孩子说心里话,家长就要学会用心聆听的技巧,在与孩子交谈时应放下手边的事情,专心地听孩子讲述,并注视着他的眼睛,年龄愈小的孩子眼神的接触愈重要。

一位家长问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你在家遇到的最挫折、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女儿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跟爸爸讲话最有挫折感、最困难,因为爸爸的眼睛从来没有认真看着我,不知道爸爸在想什么。”

这个事例告诉家长,父母一定要养成专心、耐心听孩子讲话的习惯,让你的孩子随时都有机会把他的困扰和痛苦讲出来。

另外,父母在与孩子谈话中还要掌握几个原则: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述,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指责、批评或改变孩子的做法,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个空间,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说出心里话。孩子如果觉得自己的想法被父母尊重并接纳,也就比较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导了。

以吴琪的儿子自虐为例,专家建议家长不需要质疑孩子是否在说谎,甚至可以称许他的研究精神,问问孩子“实验”的感觉,而且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讨论孩子采用这种方式来验证某事的风险,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到图书馆查查百科全书,让孩子知道要寻求一种答案或者解决一个问题还有其他更好、更稳妥的方式。

第二,父母言行要一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的言行不一极易造成孩子的价值观混乱与挫折感。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都说自己爱孩子,但却不肯每天多挤出一点时间去听孩子说说心里话,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去体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被爱、被重视。

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每天放学回家,你说得第一句话是问我今天考的什么、多少分,第二句是问明天考什么、估计会考多少分。

难道我在你心中除了分数什么都不是吗?”家长爱孩子就应该让他快乐地成长。实际上,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

一位朋友的女儿拉得一手好提琴,但却被父母强迫着报考了医学院校。她很不开心地说:“如果父母让我学音乐,我肯定会成为一个快乐的音乐家。”

第三,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EQ)虽然已经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不少人却走入了另一误区

受传统文化与观念的影响,我们教育孩子在情绪表达上要符合中国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模式,很少教导孩子如何符合人性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的情绪。

要让EQ教育准确到位,使孩子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发展,父母就要学会扮演倾听孩子负面情绪表达的角色,并能表达同情与理解,这对孩子的情绪调整很重要。孩子如果不会体验、表达和适度宣泄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将负面情绪压抑下来,久而久之,他们要么会莫名其妙地乱发脾气,要么会以自虐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因此,学会和自己相处,让情绪有一个适度的出口,是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绪的重要能力。

面对孩子的自虐行为,焦急的父母应该静下来,这是父母反省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重建亲子关系的契机。

就如同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史蒂芬·雷文克隆在《割腕的诱惑》中指出的那样:“健康的教养态度是不会培养出自我伤害的孩子的。”

史蒂芬·雷文克隆建议父母可以遵循以下的预防之道:

①对孩子的感觉要尽可能保持最大的耐心。

②要给孩子时间来讨论他们的问题和烦恼。

③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让孩子有安全感。

④夫妻之间要沟通有关孩子的事。

⑤避免亲子角色反转(孩子与父母的角色易位,父母过度期盼、依赖从孩子那里得到鼓励、情绪支持和肯定,孩子变成父母的依靠者、主宰者)。

⑥父母要努力表现自我价值感、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处事有弹性、圆融的正向典范

我们也可以从美国著名文学家Dorothy Law Noite生前的一首诗《孩子从生长的环境中学习》找到一些启发和力量:

孩子从生长的环境中学习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遗憾自己。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去爱。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赏识中长大的孩子,会有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安全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自觉身在一个值得生活的美好世界。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