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第二章 大于零,小于等于一

第二章 大于零,小于等于一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9.5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儿子生命中的第一年,主要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特意在自己的住房不远处买了一套一居室,这样,既方便了奶奶帮助妈妈带儿子,儿子一家又有自己的住处,不至于都挤在奶奶家。经常是每天早晨妈妈抱着儿子到奶奶家——这只需要步行 5分钟,而爸爸在那套一居室看书和写作,就餐的时候,爸爸也到奶奶家。

  儿子临产前,便雇了阿姨帮忙,先后换了好几任。后来我们回到北京,也雇了几任阿姨。从只干过一天的,到干了一年多的,儿子在不少于十个阿姨的关怀下成长起来。儿子 3岁上幼儿园之后,便再也没有雇过阿姨。但 6岁时,儿子还能偶尔冒出当年熟悉的阿姨的名字。

  这一年,我仍然经常是北京、天津两地奔波。当时就职的一本刊物照顾我,每周只需要上一天班。

第二章 大于零,小于等于一

  妈妈后来经常说,爸爸那时远不如后来那样爱儿子,因为远不如后来那样经常哄儿子玩。爸爸直喊冤。那时儿子太小了,爸爸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交流。母子的交流早在孩子在母腹中的时候便开始了,这缘于他们生理上的连接。做男人的则没有了这种“先天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爸爸与孩子早期的疏离。

  但到儿子三四岁之后,妈妈便常幸福地感叹说:“你们父子现在感情真深呀!”

  即使儿子无法与爸爸“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地交流时,爸爸也一直在关注着儿子的成长。儿子刚刚出生,爸爸便写下一组“给初生儿子的信”,我关于男性解放的思想开始成形。

  同时,爸爸也开始记录儿子成长中的每一个温馨絮语、精彩瞬间……

  最重要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开始写作性教育文章,试图颠覆旧的性教育理念,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甚至在某些人看来将是“触目惊心”的观点。我写作它们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我的儿子,正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襁褓里的孙子

——奶奶的记录

2008年 8月,儿孙来天津看我。

一天晚上,我在改写回忆录时,正在看电视的孙子突然问:“什么时候写我呀?”

儿媳妇说:“30年以后。”因为我刚写到他爸爸。

小家伙不言声了,不知想什么。是遗憾,还是有什么不好开口?

他临离津时,我告诉他:“我先写你吧!”

“终于写我啦!”小家伙看来还是愿意让我写他。想知道点自己的过去的往事吧,还是有别的想法?不管为了什么,那开心的样子,始终在我脑海里盘旋。

今天那样子终于促使我带着未痊愈的疲惫的身体,开始一个一个敲下这键盘的字符。我不知也不管对他有何用处,只要留下我的记忆,留下我和他之间的一件一件往事就足够了。尽管不全面、不完整,并可能一点价值都没有,但起码兑现了我的许愿。

1998年 6月 26日中午,突然接到媳妇从医院打来的电话:“大夫讲下午要手术。”我马上拿几个刚出锅的包子,打车到了医院。吃了饭不久,媳妇就进了产房,我和儿子等人在产房外的大厅里焦急地等待着。我们虽然人坐在椅子上,心却飞进了产房,一会儿站起来又坐下,忐忑不安的心跟时钟在一秒一分地跳动。这是媳妇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分娩,卧床静养了近 10个月,看来,迎接这个小家伙的到来,要付出很多艰辛、很多期盼。

每次产房门打开,我们都马上跑过去探一下头,但都失望而归。

这是天津最好的妇产医院,我的女儿和儿子都在此出生。经过了重建、硬件设施升级和几十年后医务人员技术和医德的提高,我们对它是充满信心的。

产房门再一次打开,一位白衣天使抱出了正紧闭着眼、脸上还带着未洗净的血丝的婴儿,高喊着媳妇的名字,报道:“男孩。”我立即推开了旁观的人群,奔了过去。但是,我们只看了一眼婴儿,他就被抱走啦。我忙着问了一句:“多重?”“6斤 4两。 ”

20分钟以后,媳妇也出来啦。我们七上八下的心,终于稍稍平静下来。

1998年 6月 26日下午 3点 30分,盼望已久的孙儿,终于来到人间,来到我的面前。从此时起,每当想到或看到他,都是我生命中最开心的时刻。

几天后,女儿借了一辆小轿车,我们带着衣、被等物,兴高采烈地去医院迎接这对母子的归来。这是一个炎热的酷暑,室外气温 36度,小车又没有空调。幸好离家很近,虽路程不远但感觉车开得很慢,很怕孩子中暑。一直到家,小家伙的眼睛都没睁开,一直在睡。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晚上要给小家伙洗澡,我们都不敢动手。女儿和儿子都是在我母亲身边出生,由我母亲照顾出满月的。没办法,我们特意请来了女儿的婆婆,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又是几十年的护士长,很有经验。她将左手伸到孩子头后,左胳膊托起孩子的整个身子,右手开始洗起来。我边看边羡慕,但又有点担心:会不会把小家伙腰闪了?耳朵进了水怎么办?很快就洗好了,擦干了身子,包起来。小家伙不哭不叫开始吃奶了。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后来我也开始尝试着给他洗澡,但还是不敢。有一张照片是我给出生不几天的孙子在脸盆里洗澡,那是专为了拍照摆的样子。

为了媳妇很好地休息,也为了宝贝有个安静的环境,我临时在住处百米外的楼里又买了一个独单。正值暑期,孩子的舅奶奶和我每天数次“探视”,看着他睡觉时笑了,看着他睁开眼睛了……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会给我们带来会心的微笑。

小家伙的到来给我们平静的生活激起了浪花,给我们单调的生活又添加了几分彩霞。

7月 26日,终于满月啦,可以出屋了。

吃完了早点后,我就去抱孙子到我的住处,按天津老习俗,这叫“挪骚窝”。包好了后我抱他下楼,沿着小路慢步走着,先看看脚下,前脚落稳,后脚再迈起。我想,我摔了不要紧,就是怕把宝贝摔了。抱紧了怕勒着,抱松了又怕掉了,又怕头顶的树枝碰着他脸。仅 100米不到的路程,我第一次感到这么紧张,现在想起来都好笑。

小家伙从这一天开始,就每天往返于我的住处和那临时买的房子之间了。这边房子大、人多,舅奶奶、姑姑姐姐、小姑姑都会常来,还有保姆等人轮流抱他。他到吃奶时才找妈妈。

我怕摔到他,特地用布做了一个专用的兜包,中间厚厚的方形兜,两边各缝上了一个环形的布带,挎在我的两个肩上,既安全又省力。睡觉前,我就开始唱:“宝宝困啦,宝宝困啦,宝宝要睡大觉啦。”反复唱着,同时摇晃着身子。我的声音越来越小,不一会儿小家伙就逐渐闭上了眼睛,开始了他的睡眠,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

孙子生下来时头发很黄,他妈从医院带回来葡萄糖酸钾,喂他时,他闭紧了小嘴,一点儿不喝。一天晚上,要回他住处前,我把他放在饭桌上,把药瓶往他嘴里挤,他伸出舌头舔了舔,又挤一滴,又舔了舔,有点酸味,但不难喝,不一会儿,一瓶 10毫升的药液,就喝进去啦。从此我们就高兴了,他不拒绝喝药了,连续喝了很多年,头发也就黑了起来。

孙子的姑姑给他买了学步车。几个月以后的一天,当他第一次坐在学步车里时,立即加速度地奔着厨房方向横行,瞬间就到了厨房门口。他两手乒乒乓乓地敲起门来。保姆正在里边做饭,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开门平视一看没人,低头一看,原来是这个小家伙呀。

天一天比一天凉,但我们还是坚持每天抱他晒太阳。每天在小区里,我还是紧紧地抱着他、亲切地望着他。我想,我抱住了他的身,但不等于抱住了他的心。

还不到一岁的时候,一天他妈妈去他姥姥家。小家伙中午睡醒觉后,不哭也不闹,就是往电话机旁够,他拿起电话啊啊地叫。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正巧他妈进来了,我就替他说:“孩子要吃奶啦,你们上哪去啦?”他老老实实在那听着,我感到我们两人心灵上已经开始沟通了。

  做一个男性解放主义者

——给初生儿子的信

◎ 男人这个性别

当护士将你抱出产房,对焦急地等在门外的爸爸说“是个男孩儿”的时候,爸爸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要承受种种负荷的男性。

爸爸做了 30年的男人,似乎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仍是一个父权世界,表面上看,一切都是为了男人的利益存在的,运行规则也是男性的规则。所以,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实践往往视而不见,不像处于被动的被“统治”地位的女人那样,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十分敏感。

但是,将近 30岁的时候,种种际遇却使爸爸开始深刻地反思男性这一性别角色。爸爸进而发现,这个打着“为男人”旗号的社会,实际上在做着剥削与伤害男人的事情。男人被加诸太多的责任,男人操劳过度,男人感到孤独、焦虑与愤怒,文化却不允许他们自由地宣泄情感,文化对男人有太多的规定,而轻视每一个男性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个性。男人享受着种种“特权”的过程,也是被伤害的过程。

做男人真是一件特别累的事情,爸爸做男人已经很累了,所以,当妈妈怀上你后,我便希望你是一个女孩子。爸爸满脑子都是关于理想女性的幻想,我相信能够帮你找到一条通向健康、快乐、自由的人生之路。

然而,你是一个男孩子。爸爸知道,没有选择的余地,我必须为你思考出一条同样通向健康、快乐、自由的人生之路,而超越现有文化对男性的种种奴役。这将是一条通向男性解放的路,也将是男性与女性最能够和谐相处的路。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名字的寓意

爸爸为你起的名字是“一”。几乎所有听到这个名字的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争第一,好!”

这真的把爸爸吓坏了,这绝不是爸爸的本意,爸爸最恨的就是“争第一”。这个世界为男性规定的最重要的一条准则便是:成功。而成功需要争强好胜。为此,男性放弃了许多自然赋予的快乐,而变成角逐成功的机器。这种角逐,伤害自己,也伤害着他人。爸爸不愿意你为了几个考分,为了名次,而失去人生的天然快乐,特别是在你未成年的时候。

爸爸心目中的“一”,具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易经》中阳爻的象征,寓示着男性,爸爸希望你为自己是一个男人而自豪,同时以自己的人生探索出一条真正的男性快乐之路;其次,“一”是一切事物的根基与起源,是万物的最初状态,而最初的状态,是最自然、本真的状态;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意味着“这一个”,它强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符合爸爸对人本思想的理解。我们的文化,一直做着抹杀个性的事情,而强调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划一,其间便不可避免地伤害着个人的权利。作为一个男性,爸爸希望你尊重、保持自己个体的选择与权利,不被强势所诱,自然便也不会成为传统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牺牲。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游戏无模式

一岁左右的时候,你便将接触各种玩具,两三岁的时候,你便会参与到游戏中。你刚刚降临的这个世界,在一个人出生之始,便依其性别而制定了种种游戏的规范。有些玩具是专为女孩子准备的,有些游戏则只鼓励男孩子参与。从这一刻起,文化便按自己的需要,将你往一个圈子里套。这个圈子,便是所谓的社会性别角色,即男女在社会中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社会性别角色的制定自然有其合理与必需的一面,但是,当任何事物变得僵死而强制之际,便难免对个体构成伤害。最最重要的是,社会对于违反社会性别角色的人,往往采取一种蔑视甚至敌视的态度。而在幼年时期,各种基于性别的规范,很可能使你失去自由成长的多元机遇。

爸爸会为你提供没有模式的游戏。文化通过洋娃娃鼓励女孩子的温柔与细腻,而通过玩具手枪鼓励男孩子的勇敢与刚强,但是,如果温柔与细腻是一种美德,为什么男孩子不能同样持有呢?为什么男孩子一定要被塑造成粗心大意的物种呢?玩具手枪培养出的勇敢与刚强后面,可能是对战争与强力的推崇,而这不是有违于人类对和平与友爱的向往吗?为什么我们一方面指责男人好斗,另一方面又从幼年起便培养他们对武力的向往呢?

如果你不愿意,爸爸不会强求你去踢足球,爸爸活了 30年只在 7岁的时候踢过一次足球,但这并没有影响爸爸作为一个男人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和女孩子一起做手工、跳绳,玩任何一种被社会大众认为只应该属于女人的游戏。爸爸不相信这一切会改变你作为一个男性的种种特质,而坚信这些会使你成为一个感觉更敏锐、思维更活跃、更具有爱心的人。同样道理,爸爸不会将任何针对社会性别角色塑造的模式强加给你,而会鼓励你作为一个生命体自由选择与自由发展。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好爸爸”

主流社会认同的理想父亲的形象,是庄严、冷漠、不苟言笑的,所谓严父慈母。父亲是孩子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是他们的行为指针。通过观察父亲,孩子们形成了对男性的理解:男人不像女人那样需要感情,他们的情绪反应较为冷漠,缺少人情味。

男人被视为天生不会照顾孩子的人,抱孩子是男人不该干的事,他们的责任只是洗尿布。照顾孩子不是被当做一种技巧,而被视为女人的本能。男人被剥夺了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他们被强迫与自己的孩子分开。其实,男人同样可以是细腻温柔的人,同样可以是充满爱心的人,并且同样有权利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照顾孩子——表达这种细腻与爱心。

爸爸对“好爸爸”标准的理解有所不同。爸爸将一直是你的一个玩伴,我们将一起趴在地毯上,以同样的高度开始游戏,而这种平等的姿态,将延伸到我的生命终止。我们会一起笑,一起打闹,一起沮丧,一起恶作剧,一起对传统的父子交往模式提出挑战。

爸爸从来便不是一个主流社会眼中的“成熟男人”,但爸爸对自己“永远长不大”的状态心存一份感激。我不会成为你的一个庄严、“厚实”的榜样,但可以提供给你一种更自然、自由、随心所欲的生存状态的参考。爸爸相信你能够从这种状态中获得生命的快乐。

父亲,至少是中国的父亲,在孩子略大一些之后,便不会再拥抱他了。我们是一个不习惯于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感情的民族,男人间尤其如此。拥抱孩子的,多是他们的母亲。对于男孩子的爱抚更是在很早的时候便停止了,男孩子被要求比女孩子更早地独立。这一切会将你推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仿佛亲密、爱、安慰与关注是男性所不需要的。但爸爸会一直拥抱你,我相信父子间紧紧的拥抱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感情,还可以使我们双方均获得力量。在我的想象中,当我垂暮于病榻的时候,你的一个强有力的拥抱会使我泪流满面。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想哭就哭

男性从小便被告知:他天生是和女孩子不同的,他要比女孩子坚强,仿佛男性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一样。男孩子被看做不会像女孩子那样感觉痛苦。

你很小的时候,便会有人告诉你:你是男孩子,不该像女孩子那样爱哭泣。你应该坚强,受伤害要自己撑着,有泪往肚子里咽,应该能够自己“消解”苦痛。但是,告诉你这话的不会是爸爸。作为一个成年男人,爸爸仍然想哭就哭,自然不会将那些对男性的奴役灌输给你。爸爸希望你很小的时候便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社会关于男人的许多“美好”定义,其实都是在伤害着我们。

流泪、发抖、哭、倾诉、愤怒,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的自我疗伤过程,在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方式来释放精神的紧张,从伤害中恢复平静。

在你还是个婴儿的时候,这一过程是自然完成的。但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自然康复的机会被一点点剥夺了,人们会告诉你,男性不需要这种“软弱”的表现。而如果你仍坚持这一康复过程,便可能引来嘲弄。但是,男人也是肉体凡胎的人,也会得病,因此也需要治疗。

社会会向你灌输这样的思想:男人对痛苦的感受力与承受力都强于女性。这种观念不仅是对男人的伤害,也是对女人的伤害。它否定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我们的神经系统与女人是相同的。所以,爸爸会始终如一地捍卫你感觉痛苦并通过任何一种方式化解痛苦的权利。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絮语

哭声好听 妻子一向最烦孩子的哭声,待儿子出生后,她躺在病房里,听着楼层各房间发出的众多婴儿的啼哭,却笑眯眯呈幸福状说:“孩子的哭声真好听。”

◎………………………………………………………………………………………

共同的名字 妻子说:“全世界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宝贝儿。”

◎……………………………………………………………………………………

快捷 我为儿子起名“一”,对于称儿子名字太简单的人,我常如是作答:“考试时,你们的孩子刚写完名字,我的儿子已经做完两道题了。”

◎……………………………………………………………………………………………

像谁 知道妻子生了儿子的人,都会问:“孩子像谁?”

儿子的奶奶总结说:“和他爸爸小时候一模一样。”

儿子的姥姥总结说:“和他妈妈小时候一模一样。”

我总结说:“原来我和妻子小时候一模一样。”

◎……………………………………………………………………………………………

没毛病 生产前,有朋友告诉我:“千万别做剖腹产,影响孩子的智力。”但儿子还是剖腹产出生的。从他出生那天起,我便经常很紧张地盯着他看,生怕有些什么问题。直到六个月,各方面表现与书上讲的正常婴儿均能对应上,我才放心地对问起儿子的亲朋们说:“没毛病,一切正常。”

但后来儿子有了哮喘的毛病,据说这与剖腹产有关。

◎…………………………………………………………………………………………

爸爸为你骄傲 五个月时,抱儿子去打针。针入肌肤,我已闭眼咧嘴,儿子却只皱了皱眉头,一声不吭,连护士都跟着称奇。我便很自豪,回家的路上一路夸奖,说:“爸爸为你骄傲。”

那以后,每逢需要儿子“受苦”的时候,我便认真地对他说:“别哭别闹,爸爸为你骄傲。”

◎…………………………………………………………………………………

顺口溜 哄孩子的时候要说顺口溜,但临时创作显然太困难,于是奶奶便将自己母亲当年说的顺口溜又拾了起来:“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

贵族与名模 儿子6个月左右,目光总是很恬淡,神态显得高贵、冷漠。我便说:“这是贵族之相。”妻子则说:“因为我怀孕的时候总看名模照片。”

国际名模在 T台上的神态往往是冷漠而高贵的。

其实,所有的孩子与我们这些成年人比起来,都是内心纯净的真正“贵族”。

◎……………………………………………………………………………………

两缸鱼 我哄孩子的顺口溜是自编的:“青出于蓝胜于蓝,一(儿子的名字)出于刚(我的名字)胜于刚。”自鸣得意地说了多遍,却发现家中无人喝彩,而是一脸困惑。直到有一天我说得极慢,母亲才恍然大悟:“你这个大舌头呀,我一直听成了‘鱼出一缸剩一缸’,还纳闷呢,哪儿来两缸鱼呀?”

◎…………………………………………………………………………………………

梦境 1999年 1月初某天,我从梦中醒来。

梦境是这样的:儿子在床上靠墙站着,刚刚将一个栗子皮放进嘴里。我很紧张,怕他卡着,便伸手到他嘴里抠。抠出一个碎片又一个碎片,我不放心,继续抠,忽然,儿子开口说话了,很清晰的三个字:“没有了!”我便笑醒了。

这个梦的背景是:儿子六个多月,尚不能站立,更不会说话。我盼着他快些长大,能够同他聊天,进行真正的交流,所以已经多次梦到他开口说话了。

梦中的儿子能够站立,并且开口说话,这一切都令我欣喜,是愿望的达成。而栗子皮情节是因为他总是将一切抓到手里的东西都放到嘴里,颇令我们担心。

这个梦令人愉快,醒来后记忆清楚,过了很久之后还牢牢地记着,能够讲给别人听。

◎……………………………………………………………………………………………

高血压 儿子高兴的时候,便笑着使劲儿摇脑袋,把脑袋摆得像拨浪鼓一样。奶奶有高血压,常头晕,所以很奇怪自己的孙子竟然能够一直这样摇一两分钟,每见儿子摇脑袋,便忙着阻止:“别摇,别摇,高血压了!”

◎…………………………………………………………………………………………

不让心灵受伤 儿子对一切没有抓到手里摆弄过的东西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越是不让玩的,他越是执著地要玩。十个月以后,房间里的东西都玩过了,唯独没有让他玩过尿桶。于是每天便会出现几次这样的惊险镜头:儿子趁我们不注意飞快地爬向尿桶,我和妻子则手疾眼快地拦住他。儿子很不高兴,每天不知要为此哭几次。

我认为,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使他的心灵受伤,产生挫败感。于是便专程买了一个尿桶回来,专门让儿子玩。当天,儿子便顺利地把那个“玩具”尿桶扣到了脑袋上,高兴地笑着摇脑袋了。

◎………………………………………………………………………………

小动物 儿子几个月的时候,妻子笑着说:“他就像牲口一样。”

我很不高兴,说:“你怎么能骂人呢?正确的说法是小动物。”

说来说去,都是动物。

◎…………………………………………………………………………………………

“存盘” 最令我痛苦的事情之一是,电脑里写好的文章,还没有存盘,便发生了电脑故障或突然停电,使整篇文章丢失。

儿子八九个月以后,哄他睡觉便难了些。妻子哄了好久,刚迷迷糊糊睡着,如果这时我发出一些声响,儿子会立即大睁开眼睛,妻子的努力前功尽弃。这是最令妻子痛苦的事情之一,为此没少同我吵架。我一开始理解不了妻子此时的心态,妻子便说:“我还没有‘存盘’呢!”

那以后,“存盘”便成了将儿子最终哄得进入深睡的代名词。

◎………………………………………………………………………………………

互称爸爸 儿子很早便会叫妈妈了,但八个月时还不会叫爸爸。我有些着急,抱着儿子正对着他的脸一遍遍认真地教着:“爸爸!爸爸!” 儿子终于开口叫爸爸了,但总是要做爸爸的先对着他说出“爸爸”二字,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景观:父子俩互称“爸爸”。

◎……………………………………………………………………………………

一起爬 儿子不会爬的时候,我便常趴在地毯上爬给他看。儿子会爬之后,父子俩常一起爬来爬去,也算得一幅景观。

◎…………………………………………………………………………………………

“抓周” 中国旧时习俗,在孩子满周岁的时候让他从众多物品中随意抓取某物,并认为这将与他成年后的人生相关。儿子满周岁那天,我在地毯上摆出一串物品:书、笔、玩具、钱包、酒瓶子、气球,还有一枚公章。我当然希望儿子能够抓到书,未来成为一位学问家。据说当年钱钟书先生抓的便是书,也因此取名“钟书”。儿子坐在距离那排物品两米远的地方从左至右看了一遍,眼睛一亮,目光凝固在某件物品上,随后便飞快地爬了过去,一把抓在手里。他选的,竟然是公章。儿子将来是要做官的。这可气坏了我,我最反对当官了。

于是重新摆了物品,让儿子抓,只是未摆公章。儿子看了看自己熟悉的物品,掉转头玩别的去了。原来,只有公章是儿子未曾玩过的,他抓它是因为好奇。

◎………………………………………………………………………………………

◎ 抛弃性别歧视

你出生后不久,知道你是个男孩子的人们都向爸爸道喜:“太好了,生了个男孩儿!”爸爸被这种赞赏的表现弄得哭笑不得,为什么生男孩子便一定要比生女孩子优越呢?你来到的这个世界,仍然是充满性别歧视的世界,农业社会下形成的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对男性的重视都是对男性有利的,它往往成为伤害男性的武器。因为,同时加给男人的,是太多的责任与期望。

当你的性别被人们以赞赏的声音夸奖时,你要知道,你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同伴——女人,便受到伤害了。而且,从你很小的时候,社会便鼓励你去伤害女人。人们会告诉你,男性是优越于女性的,男性是强大的,女性是弱小的。

顽皮的小伙伴中,男孩子欺负女孩子的情况将十分常见,这被看做男子汉气概的一种表现。男人就是这样一点点被训练成压迫者的,成年男女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便由此开始。如果在女孩子受欺负的时候你表现得对她们过于关爱,或者你平时很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你便可能被指责为没有男子气,过于阴柔。我们的社会做出了许多男孩子应该如何、女孩子应该如何的规定,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以性别为出发点,无视个体的差异与多元的选择,是对性别差异的强化,本质上是性别歧视。

爸爸希望你不要相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关于男人的种种谎言,同样不要相信关于女人的种种谎言。任何基于性别的界定,都会成为对你自然天性的伤害。

爸爸希望成年后的你是一个真正爱女人的人,而不是将女人作为工具,作为猎物,或作为附属。我们这个世界上自称爱女人的男人,往往骨子里充满了对女人的蔑视,而意识不到,对任何人类成员的轻视,都是一种病态的表现。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卸掉期望的重轭

你略大一些便会发现,做父母的通常对孩子有很多期望。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承受的期望便会更多、更大。他会被要求学业优秀,事业有成,至少要比父辈出色。甚至你幼儿园中的一些小伙伴,都会自豪地重复着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我将来要读哈佛。”

而这一切在爸爸和妈妈看来,是可悲的。将一个目标从小强加给你,无论你将来是否有能力实现它,都会成为你心灵的重轭。作为外力的强加而非你自己的选择,在你追求它的过程中,它会使你时时刻刻感到不快乐,时时感到责任的负担。如果你无法实现它,你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即使你能够实现它,它的意义也被贬值了。

在爸爸看来,对“成功”的追逐是人类病态的一种表现。我和你的妈妈不会强迫你学习任何你不渴望学习的东西,我们将鼓励你轻松地面对学业,鼓励你享受生命本身的赐予,寻求人生真正的快乐源泉。我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基础应该是基于兴趣,基于乐趣,而不应该基于对功名、利禄、“成功”的贪求。如果你的兴趣在于学识,那么你不妨为了这兴趣孜孜以求,成为一个学者;如果你的兴趣在于美味,那么你也可以仅仅做一个在旁人看来无所事事的“美食家”。

如果女人选择任何一种“无所事事”的兴趣作为生活方式,她不会受到任何指责,甚至会被羡慕。而如果男人做这样的选择,便会受人讥笑。但是,谁规定了男人一定要担负重轭?只要他有选择和承担的能力,男人为什么不能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男人已经累了几千、几万年了,可以放下担子歇歇了。

成为一个从男性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的男人,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的男人,这便是爸爸对你唯一的期望。

孩子带来的启示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妻子想生男孩儿

决定生一个孩子的时候,妻子和我都说,我们对男孩儿和女孩儿同样喜爱,无偏无重。所以,妻子怀孕期间做 B超的时候,我们甚至从未动过打听一下胎儿性别的念头。直到儿子出生了,妻子才承认,她其实一直很希望是个男孩儿,而且从未怀疑过自己怀着的是个儿子。

妻子说,她之所以声明男孩儿、女孩儿都一样,是因为她毕竟受过教育,知道不该有性别偏见;她之所以又一直希望是个男孩儿,是因为她自己做了 30多年的女人,感受的女人的不便与不幸太多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辙。

我的岳父母一直希望有个儿子,他们连续生了六个女儿才放弃努力。妻子幼年便听母亲说,如果不是为了得儿子便不会生这么多孩子,如果不生这么多孩子便也不会家境如此贫寒。

岳父母的上一代都是农民。岳父作为农民的儿子深受农村性别观念的影响。岳母的父亲则有严格的家规,女孩子不许下地干活,甚至不许轻易走出家的院门,也只许读一年的书,而岳母的兄弟后来都读了大学,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妻子幼年的时候便知道母亲誓死不与二大爷家往来,只因为一次吵架时二大娘说:“别看你现在嘴硬,等倒头的时候还得扑到我的怀里来,让我儿子给你打幡儿。 ”在农村,女儿是不能为死人打幡送葬的,所以没儿子的人家便要由侄子打幡儿。二大娘这话说得可谓刻薄,捅到了岳母的心窝子。

妻子幼年住的是平房,到公用厕所需要出一条胡同再进另一条胡同,晚上没有路灯,胡同里漆黑一团,加上社会治安不好,所以总是父亲或母亲陪着去,而邻家的男孩子总是自己去;妻子读中学时,想和同学一起去旅游,父母坚决不允;周末和同学去书店,父母也提心吊胆。岳母曾说:“如果是男孩子,哪儿用操这么多心!”妻子工作后,在单位里感觉自己和其他女同事不如男性被重视;妻子一度下岗待业,动过开出租车的念头,但因为所有人都说女性开出租车不安全而作罢……

就这样,来自父母的观念灌输,父母来自他们的父母的观念灌输,生活现实中的影响,所有这些共同作用于妻子的生活与情感,她深感女性的被动,理所当然地盼着生一个男孩儿了。至于受教育所得的平权理念,仅仅作为一种理想存在。许多女人都说,她们更希望生个儿子。不是她们有性别偏见,而是社会存在着性别差异。

有意思的是,在妻子暗地里想要一个男孩子的时候,我开始写一篇文章公开谈论希望有一个女儿。我的理由也很简单:我做男人累了,承受着社会要求一个男人成功、刚强、养家糊口等种种要求,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背这样的重轭。而我关于解放的女性有许多美好的理想,相信自己的女儿可以成为新女性的代表。

我和妻子犯的共同错误是,基于父母之爱,我们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逃避而不是战斗。这便好比希望一次革命成功,但只要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却坐享其成。天底下即使有这样的好事,也只应该成为懦夫的理想。我和妻子都信奉平权的两性关系,但如果我们不将理想具体地作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便只能停留在逃避阶段。

儿子出生后,我开始写作一本叫做《男人解放》的书,我相信我有能力帮助他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的新男人。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儿子的婴儿期教育

儿子只有几个月,尚属“婴儿”阶段,妻子便常不自觉地以我为理由教育他了,如“乖点,否则爸爸要不高兴了”,等等。而我在楼上书房写作,妻子抱儿子到书房外的露台晒太阳,一待他哭闹,立即说:“你如果哭,我们就得走了,不能影响爸爸工作。”妻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一种模糊的快感,一定是潜意识中获得尊重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男性权威的形象便是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开始塑造的。

无论男孩儿或女孩儿,在他们幼年的时候,父亲的重要地位便被确认了。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从事家务劳动,他们的工作更重要,整个家庭要为父亲的工作开绿灯,父亲的喜怒哀乐是家庭的晴雨表。女人对丈夫的爱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要让孩子懂得敬重父亲。男人的权威便这样一点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男孩子成年后会为自己是男性而骄傲,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种种如父亲一样的特权,而女孩子则显得被动,认为男人更重要,婚恋关系中应该更多为男人付出。两性的不平等,便以这种方式开始了。

妻子绝非这种教育的始作俑者,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两性的对应等级。做母亲的在重大事情上总是以父亲的名义、利用他的权威来提出要求,父亲有种神秘的威望。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男权的威望由家庭扩展到社会。他会发现,男人同样是社会领域中的“父亲”。

我自己同样对儿子进行过带有性别误识的婴儿期教育。那是他 6个月的时候,去医院打针。当别的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小家伙只是皱了皱眉头,委实令我大跌眼镜,连声夸奖。那之后,我便会对他低语:凡需要“受苦”的时候,“别哭,坚强些,爸爸会为你骄傲。”现在想来,我岂不是在对他进行着“男人应该刚强,不应该轻易哭泣”的性别角色教育吗?几千年来男人为扮演这种角色不是已经付出太多的代价了吗?哭泣是舒缓我们感情的一种手段,是自然的生理现象,男人有着与女人同样的神经系统,为什么不能哭泣?

以男人为中心的概念,是我反对的;不哭泣的“硬汉”形象,也是我反对的。但是,当妻子对儿子灌输前一种观念的时候,我曾感到朦胧的快慰,而我自己竟然也不自觉地进行着后一种观念的灌输。理论上总结出来的,落实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呀!我想我更应该时刻警惕着检省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政治了。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产房外的表情

20世纪末中国某大直辖市妇产医院的手术室外,我得以观察到性别差异对我们面部表情的影响。

同一个下午,竟有七八位孕妇接受剖腹产手术。于是,手术室外挤满了焦急地等候的家属以及他们期待与忐忑的表情。

对于新生儿性别的猜测早已在进行中,前来探望的亲友此时向“准爸爸”们提的最多的问题是:“知道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吗?”

答案将由护士最早揭开。产妇还没有出来,护士便先会探出头来说一声:“某某,男(女)孩儿!(。)”护士的语调有难以察觉的细微差别,说“女孩儿”时很平和,说“男孩儿”时多了些热情。所以前者应该用句号结束,后者则似乎该用感叹号。

情绪的大起大伏表现在家属们的脸上。女婴的长辈至少有十分之一秒的沉寂,然后表现出适当的兴奋;男婴长辈们预备已久的笑容与狂喜在瞬间绽放,脸上的肌肉挤成一团,那兴奋是不需要节制的,像狂欢节里游行的人们,再多的疯狂也不显得出格。

一位显然是祖母或外祖母的女人手捂着胸口,仿佛这样可以保证心跳不会因兴奋而剧烈。最激烈的表现发生在一位年轻父亲的身上,他迫不及待地在楼上楼下跑动,通知自家的众多亲属:“男孩儿!男孩儿!!”他脸上的笑容将持续到肌肉麻木,但是,那种因生男孩儿而带来的光荣感、成就感,将持续到更久。

女婴家长则显得相对平静,他们的笑容与兴奋恰到好处地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出生了!而男婴家长的表现似乎出生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种至上的光荣。

所有羡慕的表情均投向男婴的家长们,绝对没有人会想一想,为什么生男孩儿便值得如此兴奋呢?

女婴的家长们会互相说一句:“现在这个时代,男孩儿女孩儿都一样。”甚至会说:“还是女孩儿好,省心,同父母贴心。”但问题是,如果这确实是普遍信奉的理念,还有说这句话的必要吗?毕竟,男婴的家长不会谈论生男孩儿的好处。

我们为生了个男孩子高兴的时候,不需要理由,仅仅因为这是一个男孩子;我们为生了一个女孩子而自我安慰的时候却需要许多理由。这极为奇怪的现象却被视为理所当然,没有人提出质疑。

为孕妇做 B超时告知胎儿性别是被禁止的,这禁止其实是针对女胎的。没有人担心哪位父母会将男胎抛弃。

需要重复与强调的是,我是于 20世纪末中国某大直辖市的妇产医院观察到上述景象的。在这座城市里,不需要男劳力去耕地,女人也享有就业权、财产继续权,也有扶养老人的责任,国家法律保护两性平权。

性别的优劣观念已如此深入骨髓,以至于我们不加思考地喜欢男婴不需要理由。“男性=优等性别”,就是这样简单,简单到被无条件地视为真理。法律在此显得无能为力。

身为“准爸爸”时,我曾表示希望生个女孩儿。我这表态曾被认为是一种“作秀”,被人猜测为已经知道了胎儿的性别为女所采取的“策略”。我是哭笑不得的。

我做上述观察那天,我的太太也在手术室里。护士告诉我是个男婴的时候,我表现出的兴奋一如我希望是女婴时的情景。我知道,最重要的在于我有了一个孩子,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是一个平等的人类成员。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布娃娃

街边总有许多卖各种布娃娃的小摊点,价钱很便宜。很久以来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们,直到妻子怀上了孩子。一个 30多岁的男人做父亲,心底常常涌起更多的父性柔情。

我便总会停下车选几个布娃娃。

我将它们带回家,为尚未出生的孩子准备着。

有一天,我的老母亲忽然说:“如果是女孩儿便好,如果是男孩儿,这些布娃娃则不适宜给他玩。”

我顺势应着,应过后却忽然想:这种差异对待,真的合理吗?

我们为男孩子和女孩子准备的玩具是不同的。玩具枪、玩具坦克、变形金刚,是属于男孩子的,而布娃娃之类是属于女孩子的。我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孩子们的性别决定着他们自己喜欢这些不同的玩具,而事实上,幼童是没有这种观念的,选择是由我们成年人强加给他们的。性别意识不是天生的,是我们塑造出来的。我们在通过孩子的玩具,对其进行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的早期塑造。

“武器”在培养男孩子的勇敢精神,而布娃娃在培养女孩子的细腻温情。我们都会对这样的情景不感陌生:一个女孩子怀抱布娃娃,同她说话,给她“喂饭”,为她“打针”,俨然一位成年女性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通过玩具认识着这个世界,也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投射在与玩具的关系上。玩布娃娃的女孩子其实是在模仿母亲对她的作为,母性意识同样不是天生的,而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这种培养一直延续到成年,女人便成为温情脉脉、细致体贴的了。

如果我们将玩具枪和布娃娃同时交给一个孩子,那么,勇敢精神与温情体贴便很可能成为他成年后性情中不可分割的组成。但是,我们总是给孩子其中之一。与玩具枪培养出来的勇敢精神同时到来的还有攻击、争战意识,与布娃娃培养出来的温情体贴同时到来的还有内向、退缩。当我们指责男人的“强蛮”与女人的“软弱”时,我们是否想到,这其实正是由我们提供的玩具造成的?

玩具是一个媒介,完成着社会公认的性别角色的塑造。社会总是要求“男人要有男人样,女人要像个女人”,极端强化的结果,使我们极易丧失另一性别所具有的种种光彩。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男女泾渭分明的性别要求是如何使一个人变得局限、偏颇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兼具两性所有美好的性情,而排除其不利于人类永久幸福的性情。

也许,玩具真的不应该再被分成“男性化”的和“女性化”的了,而应该分为塑造刚强精神的与培养友爱关护的。而这两种精神,都是我们需要的。

于是,我接着买回各种各样的玩具。

当玩具渐多起来的时候,我的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儿。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