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早教产品有没有副作用

早教产品有没有副作用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7.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现在让孩子上早教的父母越来越多,能选择的早教产品和早教机构也越来越多,可是这些早教产品有没有副作用呢?

早教产品有没有副作用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早教产品和机构可谓纷纭缭乱,我们在社会管理时,知道药品必须写明对应病症、适用人群和副作用,但为什么一个直接指向人类心灵和终生的教育产品既不声明适用人群,也不声明教育风险和使用不当的危害,就可以让消费者去消费呢?我们不能假设所有的父母都是教育专家,他们不一定能清楚地识别这些产品的可靠性,国家是否应该对这个市场实行更专业更严格的管理呢?

既然教育在今天已经市场化商品化了,那么起码要符合产品说明书的基本规范吧。而且至今我还没有听到哪个早教产品的销售者说如果您按照我的方法不能使你的孩子达到什么水平,我赔偿您的损失,如果因为采用了我的方法而是您的孩子身心受到伤害,我们将作出相应的赔偿。

一个理性的社会起码要知道尽量去降低整个社会支付的代价,尤其在人的培养上。我强烈建议现在在售的教育产品应该标明适用人群,这种人群的描述不能简单以年龄作为单一划分指标,这个指标要包括一些对孩子体质和心理状态的界定,因为同样3岁的孩子,生命发育的速度和状态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教育产品的说明书还应该声明在采用这套教学工具时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或生理伤害有哪些。例如,如何在快速开发孩子识字能力时,避免孩子生出傲慢的心理。

如果产品的发明者对这些结果没有预估,只能说明发明者本人对他的这套产品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不甚了解的,推广的时候所描述的“成功”都是为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至于真正的成功率他们能否提供客观的数据?而对采用这种方法不见成效甚至受到伤害的案例他们可是从未提及!如果市场上真的有一种产品适合所有的孩子,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发明者简直就是人类的救世主,可是这些信誓旦旦的推广者真的能对追随他们的人负起充分的责任吗?当他们向别人的孩子推广这些产品的时候,是真心的为别人的孩子好而不是首先为了赚别人的钱吗?

我看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也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独特性的漠视。某些人说0-6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开发的最重要的时期,如果错过了,就会耽误孩子,所以让孩子早识字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7岁前一个字都不认识,现在已经做了13年的主编,出了4本书,我的语言能力又哪里被耽误了呢?某些专家说孩子的计算能力也要在0-6岁时开发,否则也如何如何,可是我到高三第一学期数学还在补考,但我高考数学考了106分,我的计算能力的开发显然早就过了这些专家所说的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

会认字会背单词只是人类诸多能力中的一种,即使具备了这种能力也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学习成绩,即使有了好的学习成绩也不意味着能取得社会成就,至今两院院士还没有一个高考状元,中国500强企业的领导人也没有高考状元。再说即使取得了了不起的社会成就也不意味着就一定幸福。盲从于流行早教产品的父母真的知道什么才是令孩子幸福和成功的原因吗?

做父母的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生不完美,就试图打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够完美,做父母的就不能接受这种“有缺陷”的人生了。于是孩子们为了补偿父母们的缺失感,就要去认国旗,学钢琴,练溜冰……以便让父母可以有炫耀或感到骄傲的本钱,而没有权利主张自己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童年。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软暴力,它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必须按我的安排走你的人生道路。这种“爱”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你要让我满意,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来评估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你要超过别的孩子,3岁必须会认多少字,能算几位数的算术题,钢琴要过几级,奥数要达到什么水平,否则你就会被训斥,被限制。博大美好的生命价值就被这么几条简陋的标准粗暴地定了价了!他们的父母在做CEO,在做经营效益评估,有目标,有任务,有策略,有考核标准,有奖惩机制,就是缺少尊重和接受。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不幸生在这样的人家!

另一类家长是担心自己现在不给孩子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条件,孩子在和别人的攀比中自尊心受到伤害,未来孩子会怪罪自己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那么什么是父母能够对孩子尽的责任?

早教首先不是在考验孩子,而是在考验大人。急功近利的家长只能看见眼前利益,而最后为此支付代价的是孩子。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