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做抚触?

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做抚触?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1.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人说孩子探索事物最初的感觉是用手抚摸,所以要经常给宝宝做抚摸有助于宝宝的发育,下面小编给大家来说说 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做抚触?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做抚触?


抚触对于宝宝来说就像食物一样必不可少,宝宝们都喜欢接受父母的抚触。因为它是父母和宝宝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让宝宝感受到愉悦的一种生命体验。

给宝宝做抚触的好处我们都已经了解了,可是小宝宝一直睡觉怎么吧?宝宝翻来翻去怎么办?宝宝爬走了怎么办?学龄期的宝宝说不要怎么办?

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做抚触。

新生儿

新生儿期,由于宝宝的原始反射依然存在,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原始反射的意义、引发的原因及宝宝的反应状态,并且将它们同宝宝给我们发出来的线索区分开。

我们这时更多的是使用紧密环抱法以及静置抚触法。

这样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与小宝宝做好开始接受抚触的准备,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容易不安的宝宝和高需求的宝宝,用这样的抚触可以传递爱、温暖、安全感及舒适感

满月后至翻身期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坚持给宝宝做抚触,那么满月的宝宝已经开始享受抚触,我们每次可以从宝宝最喜欢的部位开始做抚触,尝试给宝宝做全套抚触了。同时开始他会使用不同的线索(眼神、脸部表情、声音、肢体语言等)告诉你他希望继续抚触或者说想要停止了。

他的动作开始变得协调起来,抚触时也会吃自己的手了。我们需要对宝宝发出的线索有所了解,并且知道这是宝宝和我们沟通的方式,理解宝宝发出的线索,听懂宝宝说的话。

翻身期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他们已经开始享受全套的抚触了。

他们的身体已经开始有了自主的运动意识,可是有时还做不到不免有些小情绪,有的宝宝可能还有肠胀气和出牙的情况,抚触可以增强他们的肌肉运动能力和灵活性,舒缓肠胀气和出牙的疼痛、刺激感觉统合和前庭平衡能力,安抚他们的情绪。

在抚触的过程中,如果宝宝想翻身,那就让他们翻吧,在这个时候的宝宝通常都很喜欢趴着,有时喜欢把头仰起来,四肢张开,因此也非常适合做背部的抚触。

宝宝还会喜欢啃东西,可能有时候会吃自己的脚丫,也不必太过于干涉,需要注意的是让宝宝自己去探索学习运动方式,在抚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去顺应宝宝的各种姿势,而不是一定要让宝宝摆成某一个姿势。

爬行期

现在的宝宝已经开始自主运动了,他们会朝着各个方向去翻身、爬行,甚至开始自己坐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开始学会自己转变为坐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把宝宝摆成坐姿。

按照大运动的发展规律,宝宝应该是先爬后坐,当他的肌肉能力已经稳定增强的时候,自然就能够坐得很稳,同时很直了。

很多宝宝喜欢爬到你的腿上或者身上来,你可以按照他们喜欢的姿势自由的选择抚触的形式与手法。

可以配合歌曲与童谣,也可以适当的提供软质的玩具和布书来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试着在洗澡的时候抚触,还可以让宝宝坐在你腿上抚触,这样他们可以看到抚触的过程会更加感兴趣。

当然现在的宝宝可能会更加的喜欢从你的手里爬走。

学步期

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开始学习走路了,他们开始通过自发的运动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注意力会被新发现所吸引,所以宝宝们都不满足于呆在那里被抚触了。

相对于白天的时间,已经活动了一天,发现了很多的新鲜事物,已经开始有些疲惫的时候,他们更加的喜欢在傍晚或者洗澡之后被好好的抚触,享受一下放松以及和爸爸妈妈的亲密时光。

当然抚触之前应当征求宝宝的意愿,这个时候的宝宝可能会拒绝某些部位的抚触,因此我们可在征询同意的时候可以问他们想要被抚触的部位如“宝宝想抚触腿还是手呢?”,而避免他们回答常常是脱口而出的“不”。

幼儿期(2岁以上)

婴儿期的宝宝学习面对世界、学习各种运动方式接受各种感官刺激。

而到了幼儿期的宝宝更多的应该开始学习安静、学习放松以及集中注意力,因此抚触时着重于宝宝内心的发展,而不是像婴儿期那样更加着重于体能的发展,因此应当注意使用有放松效果的抚触方式,帮助宝宝安静下来,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两岁以后的宝宝已经开始学习学习说话了,也会开始表达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可以让他们来选择愿意接受抚触的部位。

可以给宝宝一边抚触一边唱儿歌或者童谣,唤醒他的感官;可以边抚触边给宝宝讲故事或者让宝宝来讲故事;也可以教大宝宝给弟弟妹妹做抚触了。

注意随着宝宝的手脚增长,抚触的手法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抚触是宝宝与爸爸妈妈最幸福的时光,在抚触的过程中,宝宝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会被爱、温柔与安全感所取代,宝宝会对爸爸妈妈做出的每一个表情都给予积极的响应,也会增强宝宝的信心、责任感与成就感,因此只要你们愿意,抚触是可以一直伴随下去的你们之间的亲密链接。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