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护理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护理秋季腹泻?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3.4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最近天气真是一下子变冷了啊,过了一个假期小喵冻得都要穿秋裤了。随着天气的转冷,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都开始轮番找茬。在这些疾病里面最厉害的就是秋季腹泻这个大魔王了。一旦孩子中招,就会上吐下泻,甚至吃什么吐什么。

最近天气真是一下子变冷了啊,过了一个假期小喵冻得都要穿秋裤了。随着天气的转冷,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都开始轮番找茬。在这些疾病里面最厉害的就是秋季腹泻这个大魔王了。一旦孩子中招,就会上吐下泻,甚至吃什么吐什么。妈妈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秋季腹泻的罪魁祸首是受凉吗?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护理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的罪魁祸首是一种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我们把这类腹泻归类到急性传染性腹泻病。

秋季腹泻其实并不是只有秋季才会发生。是因为每年从10月到次年的2月发病率比较高,所以才被称为“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只有婴儿才容易获病吗?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护理秋季腹泻? 第2张

一般说来6个月—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但是5岁以下的宝宝得病概率也是很大的。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护理秋季腹泻? 第3张

起病急,发病的时候还有上感症状,像是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鼻塞之类的。

宝宝比之前每天大便的次数变多,每日10次左右,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黄色或黄绿色大便,看起来比较粘稠,但是没有什么臭味。

宝宝的精神不好、不想要吃东西,吃进去也会吐出来,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脱水的表现,像是口渴明显,小便次数变少,烦躁不安。

在宝宝腹泻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状态,精神是否恍惚、面容、四肢的温度是否有异常、脉搏是否有变化等,并且要注意给宝宝补液的摄入,避免造成脱水现象。要观察和记录宝宝的大便状况与次数,如果认为有必要则要拿去医院做化验,确定是否为秋季腹泻。

如何预防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护理秋季腹泻? 第4张

1、勤洗手,大人的手和宝宝的手都要洗干净,大人尽量不要亲宝宝的嘴和手。

2、均衡营养,一定要让宝宝多喝水。宝宝吃的食物一定要是熟食,生冷食物要避免。并且要注意宝宝食物的生产日期。大人跟宝宝的餐具要分开。

3、少带宝宝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到病源被感染。做些运动,这样可以提高宝宝抵抗力。

4、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开窗通风,勤晒被褥,勤于清洁室内卫生,例如宝宝的床与玩具等。

5、合理用药:广谱抗生素不要随便使用,以避免肠道正常菌群的失调。最好是能够让医生来开药。

得了秋季腹泻后如何护理?

秋季腹泻的3个突出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护理秋季腹泻? 第5张

第一招:预防脱水

得了秋季腹泻后,宝宝平均一天会拉五到六次,多的时候甚至达到十几次,而且大便很稀,非常容易脱水。这个时候,光喝水是不够的,因为随着水分的流失,还有很多电解质也流失掉了。

补液盐含有盐、糖和电解质,能补充宝宝因为拉肚子而缺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爸爸妈妈可以在家自己做糖盐水,做法是在500毫升温开水中加大约2小勺白糖和半啤酒瓶盖的细盐,然后搅拌均匀,或者直接去药房买“口服补液盐”,兑上500毫升的温开水。在宝宝不呕吐的时候,少量多次地喂,几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小勺子喂10 ~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大概4~6小时就能缓解宝宝脱水的痛苦。

第二招:饮食疗法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孩子拉或吐,就不给他吃东西。拉肚子时肠胃蠕动本来就会加快,饿的就会更厉害,所谓饥肠辘辘嘛。

所以,得了秋季腹泻,要及时补充身体上的消耗。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吃点粥或小面条、疙瘩汤等容易消化的面食,母乳和米汤适合小月龄的宝宝。如果有呕吐,不妨用生姜加点糖煮水,趁热给宝宝喝,能够止吐暖胃。另外,蒸苹果也有助于止泻。

第三招:按摩

爸爸妈妈先把双手搓热,然后顺时针绕肚脐轻轻地按摩宝宝的肚子,这样能让宝宝舒服一点。

爸爸妈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轮状病毒跟其他病毒一样,是不怕抗生素的。而且,抗生素还会杀死正常的肠道菌群,破坏肠道的天然屏障,反而容易加重病情,给宝宝带来更大的痛苦。

小屁股要倍加呵护

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如果得了秋季腹泻,一天可能拉好多次,很容易就会得红屁股,所以要及时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洗屁股,然后用柔软的纱布轻轻蘸干,并涂抹护臀霜,尽量保持小屁股的干爽。

及时看医生

如果孩子一直发高烧、吃不进东西、吐得很厉害,或者出现脱水的早期症状,比如连续四个小时都没有尿尿、哭的时候没有眼泪等,爸爸妈妈一定要马上带宝宝去正规医院看医生,千万不要耽搁病情。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