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孩子厌奶怎么办?轻松过渡厌奶期的方法在这里!

孩子厌奶怎么办?轻松过渡厌奶期的方法在这里!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厌奶情况?生理因素,当宝宝厌奶时,首先要观察一下是不是身体不适所导致的,如果还并发了呕吐、便秘、腹胀腹泻、发烧等症状,应该立刻就医治疗。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厌奶情况

生理因素

当宝宝厌奶时,首先要观察一下是不是身体不适所导致的,如果还并发了呕吐、便秘、腹胀腹泻、发烧等症状,应该立刻就医治疗。

心理因素

由于从出生开始宝宝每天喝的都是同一种食物,一段时间后可能会产生厌恶喝奶的情况,这也是宝宝在提醒爸妈,该给他吃些不同的东西了。

适时给宝宝流质食物,便会逐渐恢复胃口,如果宝宝活动力佳、精神也好,只是食欲稍差,爸妈并不用太担心。

4~6个月会发生

宝宝4~6个月大时好奇心与日俱增,因为脖子的肌肉张力较好,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感到新奇,也会分散他吃东西的注意力,此时正为常见的厌奶期。

舌头碰到东西往外吐的反应也会消失,如果没有适当添加辅食,用小汤匙喂食以训练宝宝的口腔协调功能,宝宝日后可能会只喝奶不想吃固体食物,出现明显的厌食,会营养不均衡。

厌奶期对宝宝会有不良影响吗

宝宝只是暂时吃奶少,只要喝水充足,一般不会出问题,妈妈们不需要特别担心。

厌奶期一般会持续多久

厌奶期一般会持续十天半个月左右,当宝宝的肝脏和肾脏得到充分休息而恢复功能时,宝宝又会喜欢吃奶了。

孩子厌奶怎么办?轻松过渡厌奶期的方法在这里!

辨别厌奶的方法

计算奶量

如何知道宝宝是不是进入厌奶期了呢?这是令很多爸妈感到疑惑的问题。

宝宝进入厌奶期之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吃的奶量变少了,因此可以计算宝宝每天所喝奶量如果低于所需奶量,没有生病发烧,且到了4~6个月大,宝宝就可能已经进入厌奶期。

宝宝每天所需的奶量

一般而言,4个月内的宝宝,计算奶量的公式是以宝宝的体重和每天的餐次来计算,(体重×120~150毫升)÷餐次/(天)=一餐的奶量。

举例:4个月大的宝宝体重约6kg,一天约喝6餐。

(6千克×120~150毫升)÷6=120~150毫升/每餐。

生长&发育 对应生长曲线表

宝宝生长好不好,是很多家长关心的事,如果又碰上厌奶,会不会对发育造成影响呢?

宝宝的身心动作发展,像是头部控制及肌肉张力、人际互动等若都符合其年龄,就代表他的发展是正常的,至于身高、体重和头,本来就是因人而异,不需要跟别的宝宝比较。

善用儿童健康手册

假设宝宝的生长曲线一直都在50%左右,到了厌奶期,刚开始并不会有太大变化,正常来说,在25%~75%之间都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但如果宝宝吃得很少,又没有额外添加营养食品或着其他辅食,生长曲线就会下降,可能从50%掉到10%,这就表示厌奶已经对宝宝造成生长上的影响。


怎样帮宝宝度过厌奶期

1、不强迫

让宝宝自己决定吃多少奶,吃多少时间,宝宝会根据自己的消化能力进食奶量。

很多家长担心宝宝喝太少会长不大,于是采用强迫的方式,但这种做法反而会让宝宝对吃产生恐惧。

2、改变喂食方式

当宝宝出现厌奶的征兆,爸妈可以从改善喂食方式做起,采取较为随性的方式,不需要按表作业。

以少量多餐为原则,等宝宝想吃的时候再吃,给宝宝喂奶时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宝宝分心,也可以适当将奶水稀释或在宝宝似睡非睡时喂奶。

3、营造用餐环境

进食的环境尽量柔和、安静,因为此阶段的宝宝开始对外界感到好奇。

用餐时若有人在旁逗弄他,或出现很多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玩具、声音,宝宝会觉得这些事情比吃饭更有趣,自然就不想吃了。

4、奶嘴洞大小要适当

有时宝宝喝奶少,可能是因为奶瓶上奶嘴的奶洞太小,使宝宝吸得不顺畅,因此喝的量才减少。

先将奶瓶倒过来,检查一下奶瓶上奶嘴的奶洞,是否能顺利流出,通常最佳的速度是1秒1滴,滴不出来或滴得太快,对宝宝都不好。

5、不要常换奶粉

看到宝宝不爱喝奶,家长可能直接想到:是不是这个牌子的奶粉宝宝喝腻了?可以更换别的奶粉,但更换速度不要太频繁,宝宝会没有时间适应。

如果要换新牌子,也不要一下子全部换,最好和别牌子的奶粉混合搭配,并观察一周排便状况,若排便正常,表示适应良好,此时才可以更换全新的奶粉。

6、适时添加辅食

4个月大左右的宝宝,还是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辅食大约吃一两餐即可,因此当宝宝感到厌倦,不妨给他一点新的尝试。

可从米粉或稀释的果汁开始,陆续再加入蔬菜泥和果泥。不过记得要遵守1次加1种的原则,从1小茶匙开始,再慢慢加份量。

7、轻松对待厌奶

照顾宝宝的人,其心情和压力会直接传达给宝宝,当照顾者焦虑或强迫宝宝喝奶时,他都能感受到,因而产生抗拒。

孩子厌奶怎么办?轻松过渡厌奶期的方法在这里! 第2张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