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智力发展 > 【运河手抄报图片大全】关于运河文化的手抄报

【运河手抄报图片大全】关于运河文化的手抄报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7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手抄报一:中国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造。

【运河手抄报图片大全】关于运河文化的手抄报

手抄报二:运河的先秦历史

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

公元前486年泰伯奔吴带人开凿伯渎港即邗沟江南段(即古运河无锡段),又称古吴水,为古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2500年历史,至今还在通航,比京杭大运河早了1000多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古运河还造就无锡著名的四大码头———米市、布码头、银钱码头、丝茧码头,至今留下工业遗产30多处,是国内工业遗产最多的地区之一。古运河还积淀了无锡独有的吴地民情民俗,有锡剧、吴歌、江南丝竹等民间艺术,以及惠山泥人、纸马、锡绣等民间工艺,还有河灯、庙会节场、提灯会等民间民俗。并产生了一批典型的江南传统历史街坊,如三里桥旁的接官亭弄、人民桥堍的日晖巷、南门吊桥下的陶沙巷等。

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巢肥运河,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因晋楚争霸战争以及北上会盟“问鼎中原”的需要,而开凿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应当是见于《史记》、《水经注》等书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运河,荆江运河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的扬水连接起来。巢肥运河把淮河的支流肥水,与流入巢湖,经濡须水入长江的施水连接起来。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颍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运河手抄报图片大全】关于运河文化的手抄报 第2张


手抄报三:运河赋

巨龙裂地,气冲苍穹;玉带飘舞,脉畅国中。盘活万里黄土,滋润千载文明。纵横江河,贯通上下炎黄;冠绝宇内,流泽南北风情。循岸徐行,麦秀青青;古今相望,百感盈胸。正道邪道,人间大别;依民利民,运河乃兴。

遥想远古,思接既往。夫政之通行,多借水之通航。故有吴震江淮,邗沟滥觞;隋恋琼花,颐指苍茫。暴政横行,难填北宸欲壑;骄奢延绵,尽敛东南脂膏。寒鸦数点,空绕两岸之巍峨;蔽空千帆,赫然繁华之琳琅。至于蒙族问鼎,剑犁交融;河道取直,涛石激荡。其后黄泛频繁,朝夕更辙;淤堵重重,巨桨不航。至若日月流转,运输变革;陆空呼啸,水路渐荒。

时至今日,川岳靖安,海不扬波,民丰物阜。乃斥巨资,疏污泥,拓河床,勤维护。遂有两岸锦绣,千里葱郁。蒹葭苍苍,兰芷菁菁,鲈鲤相濡,不分江湖。莺飞草绿,风清日暖;澜轻龟闲,车停足驻。时有仙禽出没,农夫高歌;舟楫摇曳,儿童戏舞。上下一色,碧空伴澄澜相通;左右千般,玉柳与青荇偕俱。

至于燕京雄略,高瞻远谋。天然水管,运河枢纽。乃有长江之水,自扬州而上,越黄河不休。活水之来,无论春秋。想夫颐和园内,荡漾游人醉;八达岭上,沛然云雨稠。自兹晏然,美不胜收。盖斯河虽无以往之繁华,犹滋养北国之风流。兹如慈母之大爱,源源而不尽;又似老父之无私,默默无始由。

噫!政通八方,水至益亲。今借河道,南北调和;万世不改,以民为本。民意无大小,所虑宜深慎。隋亡斯河,不知载舟覆舟;唐兴其波,自是惟政惟人。

诗曰:浩浩大河,扬扬其波。源兴龙舟,人亡奈何。后世仰赖,利好颇多。融汇炎黄,通活脉络。系关千古,岁月蹉跎。堤柳烟水,踏浪慨歌。而今政通,长龙腾跃。但愿民安,无复有作。

【运河手抄报图片大全】关于运河文化的手抄报 第3张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