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亲子活动 > 家长如何在亲子营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家长如何在亲子营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来源:宝儿贝贝馆    阅读: 2.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亲子营出游跟自己一家人出去玩不一样,如果提前有所准备,爸爸妈妈能更愉快地和孩子度过整个营期。

家长如何在亲子营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亲子旅游有不同的形式。自由行是个性化的玩法,跟团游是集体统一行动的玩法。亲子营在形式上属于跟团游,但因为是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的,在行程安排方面更多考虑了孩子们的体力和兴趣,比一般的跟团游轻松,所以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以这种方式出游。

亲子营出游跟自己一家人出去玩不一样,如果提前有所准备,爸爸妈妈能更愉快地和孩子度过整个营期。

1、抓大放小,关注主要矛盾

入营甚至选择亲子营之前就要先想好出游的主要目的。就算计划定得再周全,也无法(而且也没必要)排除所有预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主要目的达到了,不要为旅途中的小遗憾纠结或者生气,破坏一家人出门旅游的兴致。

在都江堰熊猫谷,我们有机会跟熊猫近距离接触——给熊猫喂苹果。大多数孩子都非常期待,但是有一个孩子拒绝参加。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这当然很可惜。妈妈想了各种办法劝说引导,但结果是孩子越来越有情绪,弄得不太愉快。不过,妈妈事后很快反省了自己,找到了孩子不想参加活动的原因,也没有责怪孩子。在我看来,这样的小遗憾反而可能成为改善亲子关系的突破点。正是在那次冲突后,孩子和妈妈的相处模式有了质的变化。而这也正是那位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尹建莉工作室熊猫营的主要目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家长如何在亲子营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2、平衡集体活动和个人需求的矛盾

亲子营不同于爸爸妈妈自己带着孩子自由行。营里孩子年龄有差异,兴趣也不同,可能会有一些集体活动是孩子不愿意参加的。遇到这种情况,同行的爸爸妈妈可能就难免会在心里升起不愉快,一方面感觉组织方考虑不周或者组织不力,无法吸引带动孩子;另一方面也生气孩子不能参加活动,白白浪费了机会和钱。

集体活动的确有众口难调的问题。如果爸爸妈妈无法说服孩子参加某项活动,也可以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灵活处理。不必期望通过一次参与就让孩子体会到某些集体活动的好处。如果孩子错过了这一次活动,就算他(她)表面上看起来无动于衷,其实也会通过观察其他小伙伴在心里调整自己的做法。爸爸妈妈可以鼓励,但不要出于成年人实用主义的目的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只要不破坏孩子的内心体验和总结的自然本能,他(她)总会在对的时间遇到适合自己的好机会。发脾气是件得不偿失的事,爸爸妈妈们可要控制好体内的洪荒之力呀!

在都江堰熊猫谷有半天的活动是进入熊猫谷未开放区域“寻宝”。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带着孩子进去体验了,景色的确好极了,还见到了好些稀奇的动植物。由于组织方布置了寻宝任务,孩子们带着任务去看、去找,比平常逛公园更有收获。最痛快的是,景区里没有其他游人,观景完全不受打扰。

但是,此时已到行程后半段,有的孩子已经比较疲累,加上当天温度较高,有的孩子不愿意顶着太阳爬山了。等我从山上下来,发现山下没参加这项活动的孩子们有的拿出扑克牌组队“斗地主”,有的跟妈妈在一起亲密聊天,快乐对他们来说一点不比我们的少。想必这些平日里普普通通的活动,在青山绿水间蓝天白云下也多了些特别的意味,会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吧!

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去,爸爸妈妈却为了不错过这难得的机会把小家伙硬拖去爬山,当然也不是不可能让大自然带动孩子的热情;不过,也要做好孩子不领情、大家都不开心的准备。方法可以多样灵活,而原则只有一个,就是不要把这些难得的时光变成难过的时光。

3、提前准备好打发无聊时光的法宝

旅途中的等候不可避免,再加上有的集体活动孩子不感兴趣,如何度过这些空白的时间也是对爸爸妈妈们的考验。上面这个例子中的扑克牌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爸爸妈妈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准备一些方便携带的“秘密武器”。

这些年我没少一拖二带着俩孩子出门,那些我准备过的“秘密武器”总能在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据不完全统计,有扑克牌、便携磁力飞行棋、便携磁力跳棋、魔方、磁力七巧板、贴纸书、涂鸦书、iPad、乐高积木块和人偶、彩色绳子(可以玩翻绳游戏)。现在他们大了,每次出门前都是自己选择法宝。当然,有时候孩子们考虑不周,可能会带一些实际用不上的法宝,而真正用得上的法宝却没带。有时候我会提醒他们,如果他们没接受我的建议,我也不坚持,只是在自己的随身包里放一些我认为有用而他们没想到的小东西。下一次再出门,他们就会总结上次的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法宝清单。

即使身边什么“武器”都没带,我们还有自己呢。可以玩“猜中指”的游戏或者别的手指游戏,可以玩猜字谜、成语接龙、词语接龙、扩句、说绕口令、讲笑话、做脑筋急转弯……只要爸爸妈妈们想想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就会有很多灵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不断迸发出自己的灵感。在这种不借助任何外物的亲子游戏中,孩子跟爸爸妈妈有更多亲密互动,也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多间接的、隐形的好处。爸爸妈妈们不要忽视哟!

4、“穷家富路”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穷家富路”的道理爸爸妈妈们都明白,这句老话同样适合小朋友。平常在家里生活很有规律,一出门旅游,规律打破了,孩子似乎也更不好管了。景区的劣质旅游商品要买,各种不健康的零食要吃,甚至还霸占着爸爸妈妈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玩个不停……如果再赶上爸爸妈妈身体疲倦,可能就容易失去耐心,引发不愉快。

虽然有时候孩子们精力充沛得让成年人望尘莫及,但我们还是要看到,景区嘈杂的人群、排队等候时的无聊等等对孩子的体力和耐心都是种消耗。成年人都容易在这种时候烦躁不安,指望孩子像成年人一样安静等候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一包薯片或者一个毛绒玩具就能让孩子忘记旅途中的疲惫,这点“浪费”绝对划算。孩子不会因为在旅途中被满足了,回家后就继续提出“无理”要求,从此养成一个坏习惯。

营里有位小朋友,从出发那天妈妈就给了她100块钱,并且声明这是属于她的钱,她可以自由支配,但旅游期间用完了就不会再有了。我看到小朋友买了毛绒熊猫之类的小玩意儿,但买得最多的是冰棍。最夸张的一天,买了4根还是5根!有时候,我们刚吃完正餐走出餐馆,就发现她从旁边的小卖部已经买了根冰棍吃起来。营期最后一天并不是她冰棍吃得最多的一天,但在这一天,小朋友开始说肚子痛。然而,妈妈并没有说“你看,告诉你不能吃那么多冰棍吧?肚子痛了吧?”孩子不傻,她接下来自然就不会再买冰棍吃,而且我相信她今后再吃冰棍也会回想起这一幕,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只要成年人不去负面强化,孩子会从自己的体验中总结经验。成年人用自己的经验阻止孩子“撞南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体验和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权利。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这些“撞南墙”的后果越轻,爸爸妈妈们不要因为担心而好心办坏事呀!

5、避不开的打闹、争执

除了上面两条提到的有用的小物件,也别忘了亲子营里小伙伴们。孩子们很擅长给自己找乐子,即使没有辅助工具,他们通常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找到消磨时间的游戏。就算有的游戏在爸爸妈妈们看来很无聊,更没什么明显的教育意义,这种互动也不是没价值,因为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地感受和学习与人相处。成年人往往害怕浪费时间,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填满“有意义”的活动。实际上,属于孩子的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投入地参与有意义,无聊地发呆同样有意义。留白有留白的价值,“好”的标准不是只有一个。

但是,孩子之间有互动就会有争执,有打闹就有可能升级为打架。在孩子扎堆儿的地方,家长们往往容易为孩子之间的肢体冲突烦恼。打输了吧,孩子哭得委屈,家长也心疼;打赢了吧,要给对方孩子和家长赔礼道歉,看人家的脸色。双方都不开心,还怎么愉快地玩耍呢?

在熊猫谷寻宝后,营里两个男孩打了一架。输家又气恼又伤心,哭得稀里哗啦;赢家脑袋一扬,嘴里嘀咕着走开了。遇到这种情况,两边的大人怎么办呢?

如果是无关紧要的小打小闹,双方力量相差也不大,大人完全可以不管,甚至装没看见。孩子们会自己解决矛盾,可能刚才还打呢,几分钟后又玩到一起了。大人们心里的坎儿还没过去,孩子们早忘了。

如果至少有其中一方已经打急了眼,或者双方力量悬殊,爸爸妈妈们还是需要及时止损,把自家孩子拉开。拉与不拉的标准,就是在心里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承受孩子打完的后果。无论输赢,父母们都需要面对一个令人多少有点尴尬的场景,不可能只让孩子独自面对。

那么拉开以后还能做什么呢?要把赢家批一顿吗?要帮输家争一口气吗?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暂时闭嘴,因为气头上的人听不进去任何道理,口头的安慰也容易隔靴搔痒。对赢家可以暂时不理,对输家一定要用身体语言表示理解和安抚并确认孩子是否受伤。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跟他谈论这件事。

谈论时注意以下两点:

1、避免使用评判性语言,而要使用描述性语言。举例说明,评判性语言就是“你怎么又给我惹麻烦了”、“你就知道哭!有本事你打回去啊!”而描述性语言是“你比他高,力气比他大,刚才这场架你占了优势”、“我刚才看到你们因为……打起来了”。评判性语言容易激怒孩子,是火上浇油的做法;而描述性语言可以帮助“身在此山中”的孩子们理清客观事实并反省自己的行为。

2、描述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刚才一定很生气”、“我刚才特别为你担心”。被表达的情绪不会停留,只有被压抑的情绪才会被打入潜意识的冷宫,来日再出来兴风作浪。尤其对于输家来说,这种简单的表达是一种抚慰和认同,对“战”后疗伤有很大帮助。

打架虽然是一种比较激烈的方式,但也是孩子社会化的正常途径。通过一次次冲突,他们体验到人际交往的界限和分寸、总结经验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批评斥责会破坏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赢家来说,被成年人强行安排口头道歉容易抵消他自发的内疚和反省(道歉可以爸爸妈妈出面,不必强求孩子道歉);对于输家来说,被成年人带着情绪传授超过他能力的应对策略实际上是在强化失败者的身份,容易带给他额外的羞耻感和挫败感。

上面提到的两个打架的小伙子,因为年纪都不小了,面子思想重,当天没和好。但是第二天,那个赢家找了个机会在经过输家身边时问了他一句关于昨天打架的话。具体是什么我没听清,但我从他脸上轻松的笑容知道,这件事他已经不在意了。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